有一個編輯部的故事,年輕作家寫了一篇文章交給編輯,編輯覺得質量欠佳讓作家修改,作家反覆修改了幾遍,編輯始終不滿意,認為還是達不到發表標準,便讓他不如先好好分析一下沒寫好的原因。作家認真反思,洋洋灑灑地寫了一篇關於自己文章為何不行的分析報告,詳述了從採風不夠、資料收集不全,到思路混亂、語言表達生硬的諸多問題。編輯拿到報告,反而覺得這篇報告寫得很深刻、很到位,將其發表了出來。
年輕寫作者經驗不足,文章寫不好是常事,若遇好心前輩,會提醒指導幾句經驗,而若遇不耐煩的人,可能直接劈頭蓋臉地大罵寫得狗屁一樣。賈平凹的長篇小說《廢都》裏,莊之蝶要幫助白玉珠的兒子發表文章,當看到裏面滿是錯別字、毫無文采,禁不住破口大罵「狗屁文章」,將文章揉作一團就扔到了便桶裏。梁啟超《飲冰室文集》裏面的一位「學政」甚至把「狗屁文章」又細分為三層:放狗屁、狗放屁、放屁狗,意指有的文章雖然差,起碼還是人寫的,更差的文章劣得都不像是人寫的了,成了「放屁狗」。
看到一個比「狗屁文章」更扎心的點評。明代《雪濤諧史》記了一個諷刺笑話,說有儒生作了惡文字請前輩指教,前輩評其文:「昔歐陽公作文,自言多從三上得來,子文絕似歐陽第三上得者。」那個儒生覺得前輩將他與歐陽修相比,高興極了。友人提醒他這是嘲諷之語,歐陽修的「三上」謂枕上、馬上、廁上,「第三上」是在廁上,是說文章臭極了。
如果將寫文章比作炒菜,那些不過關的文字,像一盤沒炒熟的菜,捏着鼻子也不好嚥下去。這時客人講「唔使打包啦」,炒菜的人肯定知道不是因為太好吃而沒剩下多少,而是難吃到根本不想打包帶走。俗話講臉面得靠自己來掙,不想聽刺耳的評價,只能悄悄努力豐富廚藝,用下一道菜驚艷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