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十八彎/「舌尖上」的底線堅守\關 爾

時間:2025-03-18 05:02:27來源:大公报

  今年3‧15消費者權益日前後,又一批企業被送上了媒體曝光台。有知名連鎖餐飲店被揭露利用隔夜剩菜、過期食材進行烹製,也有網紅奶茶店被爆出使用霉爛水果製作飲品,還有水產企業生產的冷凍蝦仁被檢測出保水劑磷酸鹽含量超標百分之一百四十五,令人觸目驚心。

  有意思的是,在媒體暗訪的鏡頭底下,不少造假者都說過類似話語:「反正我自己是不敢吃的,都賣給別人。」顯而易見,這些人對自己所作所為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心知肚明,只是抱着「自己不吃就行」的僥倖心態,妄想以此獨善其身、保命求全。但事實上,在高度分工又合作緊密的現代社會,任何一個普通人都有可能構成「互害」鏈條上的一環。菜農給白菜噴甲醛保鮮時,或許想不到自家孩子正啃着含瘦肉精的火腿腸;製作假蜂蜜的作坊主,回到家很可能喝到的便是勾兌了工業酒精的假酒……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當「精明」取代「良知」成為經營決策準則,也許就在無意中助長了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扭曲。這種產業鏈條上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風險轉嫁,形成了「全員受害、無人免責」的閉環,最終所有人都難逃厄運。

  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制定更為細緻的食品安全標準,明確生產者、銷售者的責任與義務,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但更重要的是,應喚醒個體的道德自覺,重塑社會價值排序,將「食品安全不可交易」確立為不可逾越的剛性原則。

  說到底,保障食品安全並非「我對他人」的對抗,而是「我們對自己」的救贖。只有每個人都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視為行為圭臬,才能構建起一個更加規範、可靠的食品安全環境。須知道,今日我們對底線的每一次堅守,都是在為明天的餐桌積累免於擔憂的自由。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