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知見錄/掛鐘與電視機\胡一峰

時間:2025-03-14 05:02:28來源:大公报

  前不久搬了一次家,到新家後,歸置了好久,傢具、藏書、牆飾還有寵物,各自找到了自己的新位置,幾番打量,總覺得缺了點什麼,尋思良久,幡然醒悟,少了兩樣東西。一是掛鐘,一是電視機。

  這兩樣東西,在我此前的家居空間可是標配。余生也晚,但趕上了從機械錶、石英鐘向電子錶、電子鐘過渡的時代。那時,手腕上的機械錶,客廳裏的石英鐘,主宰着生活的節奏。吃早飯時,家裏的長輩抬腕瞧瞧錶,又抬頭看看大鐘:「咳,又慢了一分鐘。」然後取下來手錶,校正時間,這一幕在我心中清晰可憶。後來日常計時換做了電子鐘錶,機械錶漸失實用功能,只剩審美屬性,成為格調的標識。再往後,手機崛起了,不但改變了通訊交流的方式,還更換了人與時間的紐帶。我很多年沒戴過手錶了,或許礙於舊思維,家裏一直掛着電子鐘。這次搬家,在設計格局時竟忘了給它留一塊地方。

  同樣被遺忘的是電視機,舊家有一台,閒置至少十年,是否還能正常開機,都不敢保證。搬家時,它和電子鐘一樣,正式退出了家居舞台。回想家裏第一次擁有電視機的場景,比起電子鐘可要盛大多了,那幾乎是當時家裏最貴重的財產。因為有了電視機,遙遠的世界一下子活色生香地進入到了普通人家中。後來換過幾次電視機我記不清了,反正從黑白到彩色再到高清,從小方體到大方體再到大平面,最後敗於人手一機的小屏幕。沒有電視機的新家,留出了一面白牆,用來投影看劇。

  古人以天地為廬,在精神的意義上,浩瀚的天、厚實的地,確實是我們的家園。反過來說,一廬亦可見天地。家居內部器物、格局、陳設的變遷,同樣反映出世界的變化。掛鐘、電視機以及每一件曾經的日用之物從百姓家居中的退卻,不就是時代演變的生動縮影嗎?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