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政績政聲的大臣,死後可獲謚號,算是蓋棺論定的褒獎。處於塔尖的是「文正」。如司馬光所言:「文正是謚之極美,無以復加。」必須是學問精粹、品行端方、道德醇正、功勳卓著的「一代完人」,才能獲此謚號。明清兩代,「生封太傅,死謚文正」是文官的終極追求(三公之中最高的太師,通常只授予武官)。
總計宋元明清近一千年,僅有二十六位「文正」。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范仲淹、司馬光、曾國藩。范文正公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為歷代士大夫的座右銘;毛澤東「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將《曾文正公家書》作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指南。
輔佐開國定鼎的劉基、首領軍機配享太廟的張廷玉、力挽狂瀾於既倒的李鴻章、抬棺西征經營西域的左宗棠,都未能獲謚「文正」,而得到了文成、文和、文忠、文襄等略低一等的謚號。浙江的文成縣,就是為了紀念劉基,分割青田縣設立,並以謚號為縣名。文官的謚號以含「文」字為上,若沒有則稍遜風騷,如晏殊謚「元獻」,辛棄疾謚「忠敏」。其他謚號,慣例由群臣商議草擬,供皇帝選擇、批准。唯「文正」不許臣下草擬,而由皇帝直接賜授。
戲台上還有一位「包文正」,就是包公。但「包孝肅」,分明謚號是「孝肅」。那這「文正」是從何而來呢?清人石玉昆整理民間故事創作的小說《三俠五義》中寫道,包公的老師為他取名「拯」,起字「文正」,「文正」合為「政」字,寓意他將來治國理政。
真實的包拯,字希仁。正由於「文正」的典範楷模效應,老百姓便將其加在包拯身上,讓他更完美。這個「文正」不是來自皇帝的聖旨,而是來自老百姓心裏的那桿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