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過眼錄/五四與傳統\劉 俊

時間:2024-11-05 05:02:07來源:大公报

  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這樣定義青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新陳代謝,陳腐朽敗者無時不在天然淘汰之途,與新鮮活潑者以空間之位置及時間之生命」─禮讚了青年的「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意欲徹底否定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魯迅也在《青年必讀書─應〈京報副刊〉的徵求》中說過「我以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這樣的話。然而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五四一代知識分子他們看的「中國書」可不少,從陳獨秀到胡適,從魯迅到周作人,他們文學/文化「趣味」中的傳統文化基因和元素可謂比比皆是:陳獨秀對中國語言文字的研究興趣,胡適對《紅樓夢》和《水經注》的終身「愛好」;魯迅對《北平箋譜》的熱衷;周作人對晚明小品的喜愛……可以說他們在提倡新文化運動的同時,有意無意都在程度不等或隱或顯地在踐行着「整理國故」。

  這種有趣的現象看似矛盾卻也有着內在的邏輯。《五四運動史》的作者周策縱認為當時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全面反傳統」,但事實上「反傳統」這種說法「實在不太合乎科學」,因為「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完全反傳統。胡適之先生提倡白話文,而白話文正是中國傳統的一部分;其他如陳獨秀、吳虞等人也都從道家、墨家等中國傳統,找出了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的資源」─由此他提出一個非常有見地的觀點:「五四時代的反傳統,其實反的是『傳統主義』。當時的確有些守舊人物相信凡是傳統都是好的,五四知識分子所反對的乃是這種『傳統主義』」。

  並非「反傳統」而是「反傳統主義」─這才是「五四與傳統」關係的真正實質。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