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文藝中年/《元宵》\輕 羽

時間:2024-04-17 04:03:19來源:大公报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香港舞台劇發展的重要轉捩點。表演場地陸續興建,職業劇團先後成立,香港的戲劇藝術正式踏上專業路途。香港是東西文化匯集之地,戲劇藝術亦不遑多讓,七十年代末期成立的中英劇團,顧名思義,反映了劇團同時着重推動中文和英文戲劇,甚具特色。莎士比亞原著的《第十二夜》,由劇壇「鬼才」陳鈞潤作出文化移植,改編成粵語話劇《元宵》,不單將故事時空搬至唐代廣州,全劇更以古文詩詞作對白,清幽古雅,當中亦不乏粵語方言特色。《元》劇於一九八六年由中英劇團首演,其時令香港觀眾耳目一新,拍掌叫好。

  我看過《元》劇的首演及重演版本,最近該劇再次演出,另有一番滋味。

  新版本仍然以陳鈞潤的改編劇本為演出藍本,外籍導演薛卓朗希望另闢新意,兼顧莎劇原本的節奏韻味。從舞台表演效果而言,可謂得失參半。新版本在香港文化中心劇場以橫向舞台作單面觀眾演出,視覺效果雖然寬闊,但是演員從左右側台登場,怎也耗用時間,影響演出節奏。另一方面,演員分布舞台寬大演區,難以凝聚焦點,亦削弱了演員之間的緊密交流。此外,當年的《元》劇版本以簡約形式進行,演員身穿輕便戲服,營造劇場表演效果,幾個主要演員都一人分飾兩個角色,由此而展現演員多變的個性和形體動作。是次新版本由年輕演員分擔各個角色,風格較為傳統。

  劇團有意識地突破《元》劇的既定框框,由新一代演員擔綱演出,亦展示文化傳承的良好意願。劇團不妨加強年輕演員的傳統表演基礎,例如詩詞演繹技巧,那麼演說古雅台詞便能更添韻味。另外,演員若可增強傳統戲曲技藝訓練,毋須以真劍互相搏擊,那便更能配合全劇的虛擬寫意氣息,讓唐代廣州的風情流轉在現代舞台之間。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