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十八彎/畸形的「流量觀」\關 爾

時間:2024-04-16 04:03:23來源:大公报

  曾高居熱搜榜單的「在巴黎拾到中國小學生秦朗作業」事件,近日被警方證明為虛假視頻。涉事網紅為吸粉引流,策劃編造腳本,擺拍系列視頻,廣泛散播,最終落得個接受行政處罰、賬號全網封殺的尷尬下場。

  為博取眼球、攫取流量,不惜捕風捉影、造謠傳謠,煽動公眾情緒,破壞公序良俗,類似網紅行為層出不窮。令人遺憾的是,這些虛構的鬧劇之所以變成全網刷屏的「新聞」,背後往往少不了機構媒體的推波助瀾。很多媒體在熱點面前把持不住,貿然下場,未經交叉採訪、反覆求證,便不加甄別地複製黏貼、大肆傳播,客觀上為虛假內容提供了加持、放大和背書的助力,在輿論場上造成了傳播誤導和謠言發酵的不良後果。

  蹭熱點時一哄而上無腦轉發,被證偽後又集體反戈「痛打落水狗」,種種亂象背後,無非是畸形的「流量觀」作祟。在強大的算法邏輯下,不少媒體奉行「唯有流量高」,不願在核實信源、探尋真相上費功夫,卻爭相追求「首發」、「爆款」,沉迷「疑似」、「據傳」,放棄了對新聞價值及專業主義的堅守,造成了嘩眾取寵、真假難辨、格調低下的「新黃色新聞」氾濫成災,長此以往,終將消解整個社會深度思考的能力與欲望。從這一角度看,媒體失範比起網紅作亂,後果更嚴重,影響更惡劣。

  誠然,要在「流量至上」的氛圍裏堅持「內容為王」、追求「社會價值」,着實不容易。但激烈的傳媒競爭不是漠視責任的理由,緊迫的生存壓力亦不能成為喪失操守的藉口。作為公共利益的維護者和傳聲器,媒體不能隨意為流量折腰,更不能任意被流量裹挾;而應保持對專業素養的尊重、對事件真相的敬畏,堅持向公眾提供有品質、有營養的內容,形成以公信力為基石的傳播秩序,讓真相比謠言「跑」得更快更廣,構建「良幣驅逐劣幣」的信息生態。

  退一萬步講,即便不實信息作為社會痼疾難以徹底根除,媒體也不應淪落為助長不實信息無序擴散的那一把火。否則,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會是無辜的。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