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電視劇的投資規模越來越大,以致每齣劇集動輒三四十集。即使如此,仍然有些劇集短小精悍,十來集故事主線集中,令劇情明確清晰,能將觀眾「鈎」住一直帶至結局。今年最具代表性的劇集例如《漫長的季節》和《顯微鏡下的大明》,分別只有十二及十四集,足已令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年底登場的《非凡醫者》是十六集醫療劇,可算是短篇劇集的壓軸好戲。
大部分同類醫療劇都以某間醫院為故事場景,述說專科醫生如何救死扶傷,將病人從鬼門關口拯救出來。篇幅較長的劇集,大多會分成不同小故事,以各類個案和病例配合全劇主題。《非》劇較為獨特之處,是男主角陳輝醫生既是一位年輕醫學天才,本身同時是「亞氏保加症」患者,其個性特徵是難與他人深切溝通和個性偏執。
我不熟悉內地醫療職系的真實運作情況,若說一位「亞氏保加症」患者能夠擔任外科醫生,似乎有點匪夷所思。然而,同樣情況在外國並不罕見,而且陳輝亦是一個剛畢業而初進職場的角色,藉着他初出茅廬的視點而接觸生關死劫,作為戲劇故事亦無不可。
《非》劇首四集就是一個看似平凡但是發人深省的小故事。患上肝衰竭的十七歲男生必須接受肝臟移植才可活命,唯一能夠拯救男生的就是多年前與母親離婚的父親。該位父親其後再婚,其妻子正值臨盆,令該位父親可以再為人父。面對病危的親生兒子,捐肝手術存着極大風險,該位父親到底要生存下來照顧初生嬰兒,抑或拚死拯救垂危的兒子?
「亞氏保加症」屬於自閉症譜系的其中一種,亦稱為「高功能自閉症」,患者本身在某種領域可能是天才,但卻欠缺同理心,難以辨識他人心底話和體會別人感受。陳輝醫生只知道拯救眼前的病人,但怎樣才可突破「只見疾病不見人」?《非》劇能讓觀眾作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