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不願意見到自己出醜出洋相,但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會在某時某刻失了體面,丟人現眼呢?
我的經驗之談:當我們自以為是而得意忘形之際,往往就是快要出醜的時刻。自以為了不起的興奮,總是驅使我們說出不應該說的話、做出不禮貌的舉止、作出令自己後悔的決定。那麼,人又是怎樣變得自以為是的呢?這大概跟自我認知錯誤有關。
我曾經讀到一個故事,說一隻小白狗讀了主人的一本關於獅子的書,以為自己是書中雄壯威武的獅子,決定不要有失尊嚴地吃主人供應的食物,而是離家出走去叢林覓食。
小白狗沒有找到叢林,只找到一個公園。在公園,小狗只找到垃圾桶內腐爛的食物,以及遇上了一隻欺負牠的暹羅貓。最終,小白狗明白了自己的本質,不再自以為是,乖乖地回到主人家,享受豐富的罐頭碎肉。
這本是給孩童說的故事,但我從來沒有給任何一個孩童說過,因為我實在拿捏不準「妄自菲薄」與「自以為是」之間的尺度。但,說到自以為是,我們又會想起另一隻動物──驢子。
唐代文人柳宗元的名篇《黔之驢》說了這樣的一個故事:「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後來覺得驢子沒有什麼用處,於是就圈養在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害怕而不敢接近。後來,老虎看到這隻驢子除了大聲叫之外,就只會踢,再也沒有別的本領,於是牠就撲上去,「斷其喉,盡其肉」,將驢子咬死了。
一般人都會以「黔驢技窮」的角度去理解這個故事,覺得這故事要告誡我們小心外強中乾,切忌虛張聲勢,也不要賣弄自己淺薄的伎倆。這樣的提醒固然有理,但我又想:那隻「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的驢子,或許並沒有想拋頭露面耀武楊威的意思。
黔之驢,不是被逼圈養在山下的嗎?其實,始作俑者大概是柳宗元所指的那一名「好事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