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瓜 園/浮海一粟\蓬 山

時間:2023-12-06 04:03:12來源:大公报

  猶記得去年此時,萬千網友就究竟是「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還是「於斯人也」,爭論不休。多數人明明記得讀書時背誦的是「斯人」,翻開老課本卻傻眼了,白紙黑字印刷着「是人」。

  如此強烈的記憶偏差,究竟是怎麼形成的?筆者認為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受某些影視作品裏的「斯人」台詞影響。二是腦海中的記憶片段,跨頻道「串台」,譬如將另一名篇《岳陽樓記》中的「微斯人,吾誰與歸」,「嫁接」到「降大任」之後。

  最近,又一個顛覆記憶的句子出現了。不過,這次只有驚詫,沒有偏差。台北故宮展出蘇軾手跡《前赤壁賦》,那句膾炙人口的「渺滄海之一粟」,原文分明是「渺浮海之一粟」。「滄海」是國人的一致記憶,不存在「斯」「是」之爭。但新的爭論又出現了:要不要將「滄海」改回「浮海」呢?

  其實,蘇軾手跡並非像敦煌壁畫或殷墟甲骨那樣突然重現天日,九百多年來一直輾轉於藏書家之手,「浮海」早為人所知。但真跡畢竟只有少數人能看到,在傳抄、印刷過程中出現「滄海」筆誤,並以訛傳訛。而「滄海」一詞,公眾認知度極高──「曾經滄海難為水」「直掛雲帆濟滄海」「滄海月明珠有淚」等等,一經流傳,「浮海」也就愈來愈沉下去了。「滄海」與「浮海」的語感意境,各有妙趣韻味,孰優孰劣,見仁見智。加之「滄海一粟」已約定俗成,並蒂生輝可也,強行整體劃一,反而吃力不討好。

  類似情況,在古詩詞中並不鮮見。如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原文是「黃沙遠上白雲間」,亦是字形相近出現誤傳。從地理科學來講,黃河距涼州數百里,「黃沙」更符合自然真相,但卻敵不過讀者心中的藝術認知,終還是隨風而逝。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