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很多內地朋友逛商場時都有類似感覺─消費定位較高的樓層店面門可羅雀,消費平民化的B1、B2層卻人聲鼎沸。仿若兩個世界的割裂感,揭示着人潮流向背後的消費趨勢變化。
毋庸諱言,「摳門經濟」日益成為當下市場主流,撩動着整個社會的集體情緒,當中又以年輕人的消費習慣變化最為明顯。從過去熱衷於「任性消費」的「月光族」,到如今買東西都需要貨比三家、精打細算;從以往對大媽們摳摳搜搜的購物風格嗤之以鼻,到如今篤信跟緊「蹭老式」消費步伐才能少走三十年彎路。社區食堂、中老年服飾店、「夕陽紅」旅行團等成了年輕人的消費新寵,在物質豐富時代成長起來的他們,也開始學會了用團購券「薅羊毛」、搶購臨期食品、尋找大牌平替,拋棄以炫富拜金為主題的「凡爾賽文學」路線,果斷完成了「質疑大媽、理解大媽、成為大媽」的進化過程。
有意思的是,在省錢這件事上他們不再遮掩扭捏,主打一個「以節約為榮、以儉樸為傲」。社交平台上,年輕人爭先恐後地晒出自己的「省錢大法」,「如何用二十元吃撐一天」等省錢攻略成了收割粉絲高讚的「流量密碼」。
大方闊綽的理由有很多,但摳門吝嗇的原因往往只有一個,那就是缺錢。一場疫情,教會年輕人「高築牆、廣積糧」的重要性,再加上疫後就業不穩定、生活成本高、前景變數大等因素影響,大家不得不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克制欲望、降低消費。有媒體發布《2023年輕人省錢報告》指出,超四成的年輕人都有記賬習慣,越來越多年輕人攢錢意識變強,衝動消費減少,會通過拼單、滿減等形式省錢。
從積極正面的角度解讀,這場「摳門運動」不啻為對以往消費主義風潮的「撥亂反正」。民眾不再輕易受市場「蠱惑」、被資本「割韭菜」,理性消費、低欲生活成為時尚。但實際上,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之一,一個消費行為日趨老年化的社會,長此以往必然缺乏活力、動力和想像力。從這點看,「摳門經濟」的興起有研究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