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港式酒樓用膳,看到菜單上有「兩面黃」,席上眾人皆表示有興趣,想吃煎得香脆金黃,可以蘸點陳醋或砂糖進食的「糖醋兩面黃」,既可果腹,又可用甜甜酸酸的口味「醒醒神」,一起開懷大嚼。
過了一會,服務員端來一盤「肉絲炒麵」,只見麵上鋪滿芡汁濃稠的銀芽肉絲,跟我們期待的大相逕庭。以為服務員出錯,對方卻拋下一句:「這就是『兩面黃』」,接着轉頭離開。眾人大惑不解,有人繼續追問酒樓經理,桌上的不是「肉絲炒麵」嗎?對方還是肯定地說那是「兩面黃」,然後又走了,只剩下被認為「無知」的客人,還有那盤「身份未明」的炒麵。
這是一次讓人啼笑皆非的飲食經歷,有趣在於整件事皆由連環的誤解而生。首先,「兩面黃」是蘇滬傳統麵食,特色是將麵條煮熟,再攤成圓餅狀油炸至兩面金黃,外脆內軟,然後澆上打了芡汁的蝦仁或肉絲即成,吃下有豐富的層次。至於我們當天期待吃的,卻是潮汕人喜歡的「糖醋麵」,乃結合炒甜麵與浙滬「兩面黃」的製法,乾身、酥脆、酸甜。
後來仔細再看菜單,才知寫的是「肉絲炒麵兩面黃」,可見我們一看到「兩面黃」就過度興奮而下了單,怪不得服務員有他們的堅持。然而,桌上那盤肉絲麵雖經炒製,部分麵條脆口,卻沒有「兩面黃」的賣相,而且芡汁過多,早已令麵身濕糯,失去了原本設計的精髓,那樣不如沿用粵菜酒家的叫法,簡簡單單稱「肉絲炒麵」就好,免得令食客誤會、服務員煩惱,廚師也無所適從。
中國菜學問博大精深,有興趣的可以吃到老、學到老,就是一盤麵條已能讓人增進對不同地方菜系的認識。不論堅守傳統、融合貫通,還是銳意創新,都可以有所發揮,做出惹人垂涎的菜餚。縱然那盤「兩面黃」不如預期,但將就一點,抱着惜食的心態,珍惜相聚的時光,我們還能吃得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