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九龍有一條街叫廟街,很多港產片曾在此取景;港島有一個地鐵站叫天后,歌曲《下一站天后》已唱響二十年。廟街、天后站,市民和遊客常常走過路過,或許很多行人不知道,廟街、天后站,皆因附近的天后廟得名。
天后的崇拜與海上活動關係密切,被譽為「東方明珠」的香港,由小漁港發展而來。早年漁民祈求出海平安和漁獲豐收,在港島、九龍、離島等沿海地帶興建天后廟。至今,香港大大小小的廟宇有六百多座,其中超過半數是天后廟。
十月二十日,特區政府刊憲,公布將西貢佛堂門天后古廟列為法定古蹟。始建於南宋年間的佛堂門天后古廟,是香港歷史最悠久和規模最大的天后廟之一,清代嘉慶年間編纂的《新安縣志》有載:南北佛堂「兩邊皆有天后古廟」。該天后廟背山面海,群山環抱,臨海格局保存良好,是在香港不斷填海建設的滄桑巨變中,少數依然面向大海的天后廟。每年的天后誕,前往佛堂門天后古廟參拜的信眾絡繹不絕。
早在一九八二年被列為法定古蹟的是銅鑼灣天后廟,廟內現存的一口古鐘,鐘上銘文所刻為乾隆十二年;正門門額的「天后古廟」的題字和兩旁的門聯,則為同治七年重修時所立。廟內還有牌匾、對聯、香爐、石獅等文物,均由清代保存至今。廟宇屋脊裝飾華麗,廟內裝飾和對聯所採用的剪瓷工藝,在香港極少見到。
九龍現存規模最大的天后廟建築群,是油麻地天后古廟及其鄰接建築物,已於二○二○年被列為法定古蹟。油麻地天后廟原建於淺灣旁的一個沙洲,後遭風災破壞,於一八七六年遷建至現址榕樹頭。天后廟後來歷經重建,將油麻地城隍廟、觀音廟、社壇、書院合併在天后廟的正殿兩側,形成五個廟宇在同一個建築群的獨特奇觀。長年香火鼎盛的油麻地天后廟,每逢一年一度的觀音開庫,廟內更是信眾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