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碟中畫」貝多芬《克羅采》&《春天》奏鳴曲/《春》
今天是十九世紀法國寫實主義繪畫大師讓.弗朗索瓦.米勒誕辰二百○九周年紀念。本周應景地推薦一張以米勒名作為封面、收錄兩首貝多芬的《克羅采》和《春天》奏鳴曲的唱片。專輯是由飛利浦唱片公司於一九七七年發行的西班牙版,由羅馬尼亞女小提琴家克拉拉.哈絲姬爾和鋼琴家亞瑟.格魯米歐聯袂演繹兩首「樂聖」輕鬆悠揚的名曲,頗為契合長假氛圍。封套採用了與貝多芬作品同名的畫作,米勒晚年的風景畫《春》。
自一八六五年之後,以寫實主義農民題材而聞名的米勒開始更偏愛風景畫。這幅《春》是米勒生命最後幾年所創作的季節系列其中之一,但他卻在未完成《冬》時便撒手人寰。此幅是本系列中最早完成的一幅,相比較他那些著名的《拾穗者》和《晚禱》等傳世經典,《春》展現出更多人與自然抒情的詩意對話。
遠景兩道絢爛的彩虹劃過烏雲密布的天空,右上角隱約透出的藍天預示着雨過天晴。一道居中的田間小徑將畫面一分為二,陽光透過雲層灑在左側的果園內。儘管畫作在構圖、雲層和彩虹的呈現上能依稀找到魯本斯、勒伊斯達爾和康斯太勃爾等風景畫前輩的影子,但前景對於土地和草坪的刻畫依舊遵循着寫實主義傳統,在果樹上映射出的清新且耀眼的光芒則已非常接近印象派轉瞬即逝的斑駁光影表達。果樹上的枝繁葉茂、果園內的鬱鬱葱葱、沿着小徑野蠻生長的野花等充滿了生機盎然的春日氣息。
至於畫家被津津樂道的農民元素,則可在小徑盡頭的果樹下覓得。果農身後豎起的柵欄不僅把畫面等比一分為二,更將遠景茂密的森林和前景被精心規劃的果園巧妙隔開,不過由於封套版式所限,畫面正中道路右側處於日照陰影處三分之一的景觀則被裁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