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拉.納斯魯丁,是阿富汗、伊朗一帶許多幽默民間故事的主角。這個虛構的人物,其實也就是中亞以及中國新疆流傳甚廣、家喻戶曉的阿凡提。
話說某次,鄰居想要借納斯魯丁家的毛驢,納斯魯丁滿心不情願,但又不好意思明確拒絕,於是便信口雌黃:「不好意思,我家的毛驢昨晚已經死了。」誰知,就是此時,屋後的毛驢恰巧嘶鳴起來。鄰居便問道:「這是什麼聲音?親愛的毛拉,你家的毛驢不是活得好好的嗎?我明明聽見牠在叫。」「那又怎麼樣?」納斯魯丁面不改色地說:「你是相信一頭毛驢的話,還是相信毛拉?」
故事諷刺了睜着眼說瞎話的人,看起來十分荒唐可笑。但更為荒唐的,則是類似的現實版劇情一再上演。就像今年的江西南昌的「指鼠為鴨」事件,明明肉眼可見的鼠頭,當地的市場監管局長竟能氣定神閒、理直氣壯地鑒定為是鴨脖。你是相信自己的視力還是相信市監?
還有在河北滄州,面對被染紅超十年、氣味熏得讓人喘不過氣的井水,當地環保局長竟然一板一眼地解釋:「紅色的水不等於不達標的水。有的紅色的水,是因為物質是紅色的,比如說放上一把紅小豆,那裏邊也可能出紅色……」如此強大的內心,以及比城牆還要厚的臉皮,實在令人嘆為觀止。許多無厘頭的電影都不敢這麼演。
如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扁平時代,萬千大眾的觀感、切身體驗無時無刻不在流動、交互、碰撞。無論是納斯魯丁還是「鴨脖局長」,都沒有獨自把持一支麥克風的權力。如果不能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而一味地沉浸在官位光環之下自說自話,背棄常識、脫離實際,那無疑是侮辱大眾的智商,到頭來只會自取其辱,溺斃於輿論的洶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