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水巨蜥從嘉道理農場走失了,兩周之後被遊人在農場附近的梯田發現,馬上通知有關單位將水巨蜥捕獲,重新送返農場護理。這本來是一宗平凡的新聞,在其他城市偶爾亦會出現稀有動物逃離護養園區的事件,並沒有什麼稀奇。「水巨蜥被發現時似在曬太陽」「被捕獲後感到沮喪,似乎是懷疑自己有沒有曾經走遠」,我閱讀多項新聞報道,只見多個新聞機構都以生動的手法描寫水巨蜥被發現時的狀態,「水巨蜥當時鼓埋泡腮,似乎唔想返屋企……」其中一則電視新聞更配以地道粵語形容水巨蜥當時的神情,既傳神,亦可笑。
到底水巨蜥是否如其他家居寵物般具有較高靈性?我沒有深入研究。我一方面覺得這事件有趣,另一方面又覺得如此的新聞手法略為誇張,只不過在煩囂生活當中,這算是無傷大雅。
將動物擬人化是很常見的寫作手法,我國文學巨著《西遊記》裏機靈的孫悟空,愚笨的豬八戒,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西方的《伊索寓言》亦有不少動物故事,都能以動物做主角而引起兒童的閱讀興趣。現代的教育手法更着重培養兒童的創意思維,香港教育家會以《龜兔賽跑》作為故事框架,教導學生為該對動物注入不同個性及思維,從而發掘故事的細節和意義。另一個《三隻小豬》也是所有小學生都曾閱讀的寓言故事,可是小豬三兄弟的性格如何?為什麼大哥和二哥必須成為奸角?學生們都可以重新賦予各小豬的背景和個性,讓故事更貼合現代人的思潮。
反過來說,現代戲劇訓練都有動物化的練習,演員塑造角色之時,可以構想一種動物套在角色身上。排練之時,以動物的原始個性展現角色,甚至適度地放大角色的行為及言詞,藉着動物化而將角色的個性建立起來。我們的日常生活,其實都充斥着純潔的小白兔、忠誠的小狗、狡猾的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