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叫我「賭神」》於二○一九年拍攝,直到今年才全線公映,電影公司也許有其商業市場的考量。影片本身滿載多年前的港產電影味道,劇本不無瑕疵,但在疫後社會逐漸復常之時,溫馨和振奮人心的故事,仍然值得觀眾支持。
周潤發飾演的吹水輝有點當年《阿郎的故事》影子,只是主角從電單車賽車手轉換而成病態賭徒。無論阿郎抑或吹水輝,套用香港人現代俗語就是「渣男」,即是只顧自己的生活而不理會身邊的女伴。除此之外,阿郎與吹水輝都要學習如何當一個父親,從中為自己當年的孽債贖罪。
吹水輝是澳門的其中一個賭徒,年輕時邂逅社工李姑娘,多年後李姑娘帶同自閉症兒子阿陽尋回生父,《別》其實是描寫一段父子重認的過程。接近兩個小時的故事,吹水輝與阿陽的親情發展關係描寫得甚為細緻,過程中產生的戲劇矛盾,以及吹水輝沉迷賭博的惡行亦令人警惕。阿陽的自閉症徵狀能夠配合劇情進展,例如偏執頑固的行為,以及身體的敏感狀況,都令角色形象立體生動。然而,當初一個病態賭徒如何能與一位女社工發生感情關係?李姑娘與吹水輝分別多年,既知對方現在仍然嗜賭,怎會就此將自閉兒子交還對方?這些都是劇本存在的先天缺憾。
然而,周潤發是一位能將電影「起死回生」的演員,他生動演繹賭徒吹水輝的角色,有點像上世紀八十年代他的其中一齣成名電視劇《親情》,當年那個「木咀輝」的形象又再活現觀眾眼前。《別》末段他細緻流露的父親感情,亦能打動觀眾情緒。
香港觀眾慣稱周潤發為「發哥」,因為他不單演技出色,銀幕下亦令人敬佩。他沒有明星架子,近年更經常推廣跑步運動,《別》的尾聲似是將發哥的真實生活融合於劇情之中。發哥積極和樂觀的個性,能為所有觀眾帶來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