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墟里/飄忽的幸福\葉歌

時間:2023-05-26 04:25:37來源:大公报

  美國《獨立宣言》宣稱: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是天賦人權。但和人生其他成功不同,努力和堅持未必能帶來幸福。

  伯克利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Iris Mauss說,人們通常誇大幸福的重要性,卻誤解幸福的定義和獲得幸福的方法。我們常夢想取得重大成就後欣喜若狂。其實,失敗了固然沮喪,達成目標後也會覺得索然無味。而且期望越高,失望越大。追求完美者更容易感到失望、發生抑鬱。另外,老反省自己是否幸福會帶來不快樂,或許自然而然才是最幸福的狀態。自我感知度過高,用力過猛,可能會因為自我中心而帶來孤獨感,錯過幸福的一大來源:人與人之間的親密聯繫。

  還有,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但逃避負面情感不利於獲得健康與幸福。實驗證明,夫妻發生矛盾時,隱而不發比有話直說更有害。Mauss說,比起一時的「短痛」(pain),壓抑、矯飾情感帶來的「長痛」(suffering)更有害個人健康、人際關係和幸福感。更有效的做法是面對挫折時放棄掌控欲,認識到自己無法改變現實,但轉換視角、改變個人態度。

  如,Mauss的第一個孩子是個「夜哭郎」,她多方求索也無法解決問題,搞得心力交瘁。後來意識到哭鬧是孩子表達信任、親密,發洩不適的方法,她的心理壓力就降低了。這不是讓人無視社會不公,對外界壓迫逆來順受,而是主張接受個人的負面情感,從挫折中發現閃光點,獲得勇氣和希望。

  Mauss認為不輕言臧否的「接受」心態有利於促進長期心理健康。只是不知這個建議在社會矛盾尖銳、對抗情緒激烈的當今美國會有多少市場。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