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第二天,收到了朋友昌明親自送來的喜帖,喜出望外。這些年尋尋覓覓,兜兜轉轉,冬去春來,昌明終於認定相伴多年的女友,決定攜手步入婚姻的殿堂。最高興的莫過他遠在加拿大的父母,不顧疫情和路遙,急着啟程返港,見證三十六歲的長子人生翻開新的一頁。
望着紅色的喜帖,不禁想起,以往年年都會收到的結婚宴、孩子滿月宴等喜宴請帖,疫下三年似乎幾近絕跡。雖然人情「紅包」等「甜蜜的負擔」有所減少,但眼見身邊的朋友年紀漸長,談婚論嫁未有時,開枝散葉未有期,偶爾會有一點點着急。
剛剛過去的十二月,特區政府統計處發布了《香港人口趨勢1991-2021》,顯示二○二一年,有兩個數字是三十年來的歷史新低,其一是香港登記結婚數目,只有二萬六千八百餘宗,較二○一六年的五萬○八宗,差不多銳減一半;其二是香港嬰兒出生數字,只有三萬六千餘人,較二○一六年的六萬○八百餘人,也接近減少一半。
登記結婚宗數減少、新生嬰兒數目下降,固然與新冠疫情有關,但不限於疫情。過去三十年,香港的生育率呈下降趨勢。二○二○年,人口自然減少的情況首度在香港出現,這一年香港新生嬰兒約為四萬三千人,距二○一六年整體下降百分之三十六。
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已成為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面臨的社會課題。韓國的情況最嚴重,據韓國統計廳數據,二○二一年新生嬰兒只有二十六萬○五百人,創上世紀七十年代有統計以來的最低紀錄。
「總和生育率」指平均每位婦女一生中所生育之子女數,通常達二點一才能維持世代更替,避免人口下跌。二○二一年「總和生育率」,韓國為○點八一,創韓國統計史上最低;日本為一點三,刷新歷史新低;台灣地區為○點九八,香港和澳門地區低於一點二,均處於世界偏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