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館藏擷英/「秦劍之星」\閒 雅

時間:2022-09-09 04:24:43來源:大公报

  陝西省寶雞市考古研究所收藏的一把金柄鐵劍,是東周先民對黃金加工工藝熟練掌握的有力依據。這件兵器全稱「金柄蟠虺紋鑲嵌綠松石鐵劍」(附圖),因出土自秦地,喜愛它的人們賦予它「秦劍之星」這個響亮的別稱。

  這把金柄鐵劍製作於春秋晚期,距今兩千多年。它的發掘實屬意外。一九九二年五月,寶雞市考古工作隊在該市南郊一個叫益門的村莊(現為益門堡村)發現了春秋時期秦國墓,因墓室規格太簡陋,乍一看以為埋葬的是古代平民,隊員對挖掘有價值的文物期望不高,但就是在這約四平方米的墓室裏,發現大量珍貴文物,當中金柄鐵劍最令專家震撼,而墓主身份至今成謎。

  金柄蟠虺紋鑲嵌綠松石鐵劍通長三十五厘米,身長二十四點六厘米,柄長十點四厘米,重量約三百四十克。無論從「身高」或是「肩寬」來看,此劍在古劍中都不算出眾,但細看劍柄為純金打造,劍體為純鐵製作,並鑲嵌綠松石和料器飾件,說明其身價不菲。考古專家認為,此鐵劍採用了澆鑄、鉚合、鑲嵌相結合的技法,用兩種熔點不同的金屬鑄造同一柄劍,充分說明了春秋時期的秦人已熟練掌握金與鐵的冶鑄技術,甚至達到更高的水平。

  此劍主題紋飾為蟠虺紋。《國語.吳語》:「為虺弗摧,為蛇將若何。」(比喻禍根不除,後患無窮。)韋昭註:「虺小蛇大,是虺屬蜥或蛇。」蟠虺紋即像許多小蛇相互纏繞,構成幾何圖案,多作為器上的主體紋飾,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鑲嵌於此劍柄蟠虺紋間的綠松石色澤均勻,相隔數千年,令呈現在世人眼前的「秦劍之星」依然光華奪目。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