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日炙烤之下,沒有什麼比一場大雨來得更酣暢淋漓。七月十七日,浙江省氣象部門展開大規模的人工增雨作業,杭州市餘杭區、臨平區共五輪發射二十枚增雨火箭彈。傍晚,持續高溫的杭州終於久旱逢甘霖。
這一場人工增雨來得及時,此前杭州連發多日高溫橙色預警。七月十日,杭州最高氣溫三十九點六攝氏度,創五年氣溫新高。據氣象紀錄,杭州上一次氣溫超過三十九點六攝氏度是二○一七年,那一年杭州氣溫超過四十攝氏度共有五天。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在人們印象中,杭州是風景優美的宜居之地,是煙雨江南的詩意之鄉,自古以來是世人嚮往的地方。然而,跟地球一起「變暖」的杭州也躋身「火爐城市」。二○一七年,國家氣候中心通過綜合分析氣象資料,首次向公眾發布夏季炎熱程度靠前的十個省會城市或直轄市,排在前列的重慶、福州、杭州、南昌,被網民冠名為「新四大火爐」。
杭州遭熱浪衝擊之大,從越來越頻繁的人工增雨可見一斑。一九八六年,浙江桐盧嚴重乾旱,杭州市氣象局成立人工增雨作業組,八月七日進行了杭州歷史上首次人工增雨作業。二○○三年八月五日,人工增雨飛機在浙江上空飛了兩個架次,杭州下了當年的第一場「人工增雨」,也是十年來首場「人工增雨」。二○○三年至二○○五年,「大旱望雲霓」,浙江多次組織飛機人工增雨。自二○○五年以降,杭州幾乎每年開展二至三次人工增雨作業。
記得有首歌,是孟庭葦原唱的《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其實,人工增雨並不產生雨,只是尋找這朵「雨做的雲」。常見的人工增雨彈含碘化銀等催化劑,它使雲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從而降落地面形成降雨。不過有一前提條件,那就是雨雲的存在,若天上雨雲來去無蹤,人工增雨作業恐怕無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