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館藏擷英/清金鏨花雲龍紋執壺\閒雅

時間:2022-07-22 04:24:35來源:大公报

  美酒配佳器。其實不止現代人懂得講究,清朝皇帝喜冬季飲熱酒時用金器,夏季則用帶有清涼感的酒器,如玉杯或水晶杯。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紫禁一日:清代宮廷生活」展覽中,展出的金鏨花雲龍紋執壺(附圖),是當時皇帝在除夕、元旦清宮舉行家宴、宗親宴時必備之器具。

  此雲龍紋執壺為清乾隆(一七三六至一七九五)年間所製。壺金質,高三十一點五厘米,腹徑十六厘米,身較高,撇口細頸。壺口上有一個錐形蓋,蓋面自上而下分為四層,每層都鏨雲龍紋,蓋下附一錐形榫,插入壺口。壺頸中間飾一周素箍,其上呈條狀分割,內飾雲龍紋。

  球形的壺腹以縱向條紋分割,其間滿飾雲龍紋,龍頭向下尾朝上,與壺頸雲龍圖案方向相反。壺足像倒置漏斗,上細下闊,飾雲龍、海水、火焰紋。壺流細長光素,口沿處鏨花,下部有獸面紋飾。壺的整體造型借鑒了其他種類的器物,淺浮雕的紋飾,細密而變化不多,具有穩定感,是宮廷使用的酒具。

  執壺始創於中唐時,是一種瓷質的酒器,亦被稱為注子。唐代執壺腹大,喇叭口,短嘴,壺的重心在下部。後來壺體漸修長,重心往上,五代至宋時壺體多為瓜棱式,常常和注碗成套使用。發展至元代,執壺的壺體呈玉壺春瓶式,壺流彎曲且細長,龍泉窰、景德鎮窰皆有燒製。明清時期,造型變化不大,並開始製作玉、琺瑯、金銀等質地的執壺。

  這件執壺運用的鏨花工藝,是我國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製作過程是通過用小錘敲擊大小不一的金屬鏨子,因金屬的延展性,其表面會留下鏨痕,形成各種不同的紋理,達到多層次的立體裝飾效果。這種工藝最早出現於春秋晚期,流行於戰國,至今仍為匠師們沿用。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