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十二日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立七十周年的日子,一台重排的話劇《嘩變》隆重上演。劇院代表着中國話劇殿堂級的水平,常提到的代表作是老舍先生編劇、焦菊隱先生導演的《茶館》。
上世紀八十年代,時任院長的英若誠先生翻譯了美國話劇《嘩變》並請來了美國導演排練演出。全劇一百四十多分鐘,只有軍事法庭一個場景,情節與人物性格全由台詞揭示,對演員的台詞功力考驗莫大。
軍事法庭圍繞下級軍官以艦長「精神不正常」為由的奪權事件,展開控辯雙方交鋒。為下級軍官辯護的軍人律師本不願出任該職,但不得不服從命令並全力以赴。他一度掌握了話語上風,在艦長沒有防備的心態下,巧妙地引君入甕,令本作「嘩變」證人的艦長反成了被審判對象。後經檢控官的努力和艦長的自辯,成功扭轉了局面,法庭對辯護律師的職業態度產生了嚴重懷疑。
話劇結束在一場酒宴上。辯護律師借着酒意,怒斥了「嘩變」的幕後策劃者:一個自認高明的小說作家軍官,亮出了致敬艦長的真實立場。整台話劇在語言角力與張力中進行,軍事法庭術語及顯露人性的台詞穿插交迭,形成一個個小高潮,最後艦長一氣呵成的七分半鐘的自辯把全劇推向高峰,一場蓄謀已久的嘩變終於露出真相。
網上流傳了北京人藝八八年版的視頻,飾演艦長的老演員朱旭(已於二○一八年去世)情緒飽滿、層次清晰地一氣演繹了長篇台詞,成為了舞台劇難以逾越的經典。
台詞幾乎是推動話劇情節、塑造人物的唯一手段,寫得好不好要看台詞,演得好不好也要看台詞的處理和表達。像《嘩變》這樣把台詞處理得張弛有度、絲絲入扣,體現出了「大家」的功力。
話劇是語言藝術,應該姓「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