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已發展國家或地區都實施免費基礎教育,導致很多人誤以為文盲是上一世紀的產物。事實上並非如此,最近,法國一項研究顯示,原來十六歲少年中有百分之五屬於文盲,一成青少年有嚴重閱讀障礙。
準確地說,文盲指的是「功能性文盲(Functional illiteracy)」,即具有閱讀、書寫或計算能力,但是卻缺乏利用這些能力「來處理某些日常生活事務或應聘的能力」。在一般人概念中,文盲是指連字母、單詞都不懂,甚至不能夠讀寫簡單的句子,相信這種文盲只能在非洲的原始部落才能找到。
功能性文盲不等同於大字不識的一般文盲,他們雖受過教育,但閱讀、書寫和計算的基礎能力均不足以應付工作或日常生活,例如不會填寫表格,無法理解交通標誌、用藥指示、無法理解報章雜誌內容及子女學校通告……
最令人擔心的是,隨着資訊科技愈來愈發達,日常生活的事務都要透過手機來處理,有功能性文盲的人,根本無法應用個人電腦的文書處理或網絡瀏覽功能,使用流動電話效率也不像正常人。
也許你會問,像這樣的人還能生活下去嗎?《巴黎競賽雜誌》曾報道一名功能性文盲者的故事。這位仁兄長期隱瞞自己有讀寫、計算障礙的事實,只有住在一起的家人才知道這個秘密,他在清潔公司工作十多年,最初求職是透過親戚介紹,沒填表格就獲得聘用,工作需要與主管溝通時,總是當面說或電話聯繫。
統計數字顯示一個人的識字率或與他的收入水平成正比。美國監獄系統有百分之六十的成年罪犯只有小學四年級或更低的閱讀能力;百分之八十五的青少年罪犯存在讀寫障礙或基本計算能力不足;識字水平最低的一組人有百分之四十三生活於貧窮線以下,相對於識字水平最高的只有百分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