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知見錄/儀式感降維\胡一峰

時間:2022-04-18 04:24:29來源:大公报

  網絡社會裏最缺的東西可能是儀式感。家裏有大事需通報遠方親友,以前必鄭重其事地寫一封信,挑一些對人尊敬又顯出自己文雅的字詞,繡花似地嵌在信中。現在發個微信甚至一段語音就算完成任務了。以前看電演、會朋友前,總要漱洗一番,務求服履挺括、眉鬚整潔。即便只是在家看電視劇,合家老小圍坐一堂,總還講究個長幼尊卑,上首下位。如今,人各一屏,或坐或卧,橫陳堅列。與人視頻聊天時,睡衣出鏡,蓬頭垢面,似也無妨。

  開視頻會時,背景可自由設定,縱是斜躺在被窩裏,也可設成書牆儼然的辦公室。參會者「隱身」也很方便,關閉攝像頭就是了。有一次,我參加一個視頻研討。教授某公以網絡卡為由,堅不露臉,以所養寵物狗的萌臉與我們對視一上午。犬面人聲,縱論中哲西賢,場面極為詭異。我以小人之心揣度,恐怕也是衣衫不整,懶於梳妝,故行犬遁之術。

  識別一個時代、一個社會的好辦法是觀察其儀式。儀式感是莊嚴、神聖的外衣。而何者屬於神聖、莊嚴範疇,是區別不同文明的重要內容。這麼說來,網絡社會中儀式感的稀薄,是莊嚴性、神聖性的降維了?卻又不盡然。因為互聯網同時又在製造新的儀式感。

  還以吃飯看劇這些日常小事為例。如今的餐桌有新儀式,面對美食,先不急着動筷子,拍之晒之,幾為大家遵奉之道。於是,開餐前,互詢「您拍了嗎」,互讓「您先拍」,互讚「您拍得好」成為一種用餐新禮儀。孔融若生於今日,不僅要讓梨,還得懂得「讓拍」,否則是吃不開的。網上看劇時,彈幕製造着儀式感。不打上幾行彈幕,似乎總少了些什麼。對於重度彈幕愛好者而言,無彈幕不看劇,已是一種欣賞倫理了。

  原來,時代變遷,儀式感從不曾離開,只是變了個樣子,繼續潛伏在我們的人生裏,指點着支配着妝扮着生活的樣子。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