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收到朋友「誰說粵語沒有成語?」一帖,裏面都是四字詞。
成語是指長期使用、簡潔精闢、詞組定型的短句,多是四字,也多出自古籍。有的能望文生義,如「一毛不拔」、「斤斤計較」、「愛財如命」;也有的需知道來源或典故才能理解,像中國寓言的「揠苗助長」、「杯弓蛇影」、「掩耳盜鈴」。
粵語與現代漢語的成語用法完全相同。但各地方言和粵語還有一種四字詞語並無典籍出處,只是坊間習慣使用。這類詞在學術上不列作成語,稱為「四字詞」。朋友帖子中的詞便屬此一類。
各方言區表達相同意思的四字詞卻難相通。形容人長得黑,北京方言說「黑不溜秋」,粵方言則稱「黑古勒特」。若在北京說「這人長得黑古勒特」,或在香港說「呢個人生得黑不溜秋」,聽的人就會一頭霧水。
粵方言四字詞非常豐富,但字面與規範漢語難以對應。表達「痛下決心」,粵語四字詞說「的起心肝」;說人「兇神惡煞」是「惡死能登」;說女性風騷要說「姣屍扽篤」;人「扭扭捏捏」是「刁僑扭擰」;「說三道四」是「噏三噏四」;「粗略估算」是「大大話話」;「並肩做事」是「同撈同煲」;停不了嘴是「雞啄唔斷」;「遙遙無期」是「浸死鴨乸」(咁耐)……(粵語字依據《廣州話詞典》)。只看粵語四字詞字面,實難猜出其含意。
有的字在粵語中,與現代漢語意思完全不同。如「噏」,粵語指「胡說」,現代漢語則指「吸氣」。「姣」在現代漢語中指「相貌美」,粵語卻還可解作「女性作風淫蕩」。除了詞義天差地別,讀音就更是完全不沾邊了。
在香港使用四字詞,增加了語言的生動。各地的方言也自帶趣韻,無可替代。故擔心方言會消失,實是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