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電子書還未流行的年代,筆者喜歡到圖書館借閱,不過,由於僧多粥少,一些熱門的武俠小說、偵探小說總是苦等不到,或是沒有一整套。以前那一代人時興到書店「打書釘」(看白書)。為了防止打書釘,一些書店會在熱門書籍上加膠袋,但「書蟲」總有辦法解決。
由於租金昂貴,加上受電商衝擊,近年香港的小型書店已從地舖逼遷至樓上,面積也愈縮愈細,部分要兼營咖啡、小食,賣書則變成副業。不過,最終許多小書店還是難逃結業的命運。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始終貪圖網上買書快捷方便、有折扣。
面對大型電商以本傷人,最近法國政府就出招保護獨立書店。政府通過法例強迫包括亞馬遜在內的電子商務公司就運送書籍增加收費,希望保障傳統書店的生存空間。亞馬遜一直在運送書籍上只收合法最低價格的○點一歐元(約○點九港元),導致法國出版商和書店難以競爭。支持新法例者稱亞馬遜正進行掠奪性商業模式,必須制止。法國約有三千三百間獨立書店,多於歐洲其他大部分國家。自一九八一年官方制定書籍定價制度,以保護網上對手的折扣。
也許很多人會說,免運費或低運費不是對消費者更有利嗎?但要明白到,當電商已佔據壟斷地位時,肯定會將成本轉移至消費者身上。那時候,不單小型的獨立書店已消失,即使大型的實體書連鎖店也沒有競爭力了,消費者在沒有選擇餘地下,只能任由宰割。
還有一樣值得憂慮的是,那時候不單書店的多樣性消失,書的多樣性也會消失。對於電商來說,他們會力推一些暢銷書,冷門的好書大有機會無緣與讀者見面。
記得中學時期到舊書店「打書釘」時,經常有一些意外驚喜,發現一些好書,心癢難耐下唯有省吃儉用買下,成為了終生的伴侶。不說不知,當年的書店還是一個結交書友的好地方,筆者幾個至交就是在書店結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