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的士司機慘遭惡客持刀襲擊,送院不治,疑犯仍然在逃。警方將事件列作謀殺案處理,形容被通緝的人「相當暴力」,呼籲市民小心。上月才有巴士司機因尾隨車輛急煞,車長下車理論卻被私家車司機拳打腳踢的事件,市民嘩然之際,又來一樁更駭人聽聞的,令駕駛公共車輛變成一份如要「搵命博」的職業,司機既要面對瞬息萬變的交通情況,還要有隨時應付遇襲的心理準備。
當社會教育水平不斷提升,市民的行為卻越趨暴力,甚至慣性以傷害他人表達己見或發洩不滿,我們就應及早反省:除加強懲處罰則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保障大眾安全。暴力源於情緒,不過現實中卻沒多少人認真學習過如何觀察及管理個人的喜怒哀樂,就算明知有情緒異常也不會主動求醫。現今科學昌明,但心理和精神健康在學校中卻仍停留於舊式道德倫理教化的層面,也沒有充足資源讓師生從專業角度了解情緒與行為的關係。至於如何抒發突如其來的怒氣憤恨,更屬各自修行,要看造化。無從認知、不懂控制、隨本能處理,不管是破口大罵、出手破壞物件或傷害他人身體,都是暴戾性格的萌芽,在成長過程中釀成習慣,暴力成了遇事不順的第一反應,就有可能成為社會的計時炸彈。
生活壓力沉重,不少人會透過虛擬暴力發洩,例如愛看打鬥仇殺或反社會行為的戲劇電影,以殺戮為主題的線上遊戲亦大受歡迎。人們都有錯覺,覺得以娛樂方式嘗試暴力既沒實質禍害又具官能刺激,感覺舒暢爽快,只要是成年人就不容易受負面影響。這絕對嚴重低估了視像與遊戲的力量了,誰說成年人在耳濡目染下必定可分清虛擬與現實?誰保證在虛擬世界再得不到滿足後,成年人就不會將想像中的暴力轉化為現實?當成年人也將暴力透過娛樂合理化,甚至覺得是一個良好的消遣方法,社會暴力問題日益嚴重也就不足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