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汲取各地美食之大成的本港來講,相對而言陌生的菜系恐怕就是俄式料理了。畢竟位置夠遠,觀感夠陌生,只說中環碩果僅存的幾家遺珠,也是打着東歐的標籤。別說菜餚,哪怕把一袋「大列巴」直接擺在眼前,恐怕很多人都要直冒問號,一頭霧水。
此物換一種說法,就是最平民的俄式麵包,好比法棍之於法國、紅豆包之於日本。不同的是經過了幾代進化,早已從人們敬而遠之的「硬糧食」變身為新一代網紅,不可不試。早年間的大列巴由麵粉、啤酒花、鹽製成,用傳統土爐烘烤,烤過之後只有一個特點:硬。硬到可以磨刀、可以當武器的地步。所以存放時間也足夠久,作為主食,簡直是生存必須。電影裏的經典台詞「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說的就是大列巴。
不過,如果現在到一家俄式餐廳,端上來的多半是長條形的果仁麵包,菜單上是同一個名字,但內涵早已天差地別。先說質地,用牛奶取代了水去和麵,把黑麥粉換成精小麥粉,砂糖、雞蛋、黃油統統不能缺,再說配料,最有含金量的是裹在麵包裏的果仁、果乾,如果店家夠貼心,通常都會把它切片烘熱上桌,一口下去,酥、香、脆兼具,果仁的糖分在口中慢慢鋪展,加上堅果香,完全稱得上貴族享受了!也可以說,如何把餐前麵包做好,成了很多俄式餐廳暗中較勁的重點,往往是一口大列巴吃下去,要不要再來的決定,也做下了。
雖然有很大改良,但如今的大列巴也是源自俄羅斯,只不過在哈爾濱完成了進化。當年的俄國人不僅帶來了生產工藝,也入鄉隨俗把麵包變成了更有商業價值,也更誘人的產品。看來,味覺記憶是一回事,但更多時候,好吃依舊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