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十八彎\百年僑史「活化石」\關 爾

時間:2020-09-15 04:24:14來源:大公報

  「環境所迫去求薪,有如孤雁落山林,外方雖然風景好,人人思鄉一片心。」不久前,筆者在汕頭僑批文物館讀到這頁發黃的信箋。

  潮汕地區是中國著名僑鄉,近代眾多潮人出洋謀生之後,希望將得來不易的血汗錢託寄回家鄉。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間,數十萬封由海外僑胞通過批局寄回國內的家書及匯款,被統稱為「僑批」。

  在「車、馬、郵件都慢」的年代,一封薄批、幾句囑言、若干辛苦錢,道盡了海外游子對家鄉親人的思念與關愛。僑批內容包羅萬象,大到世情、國情,小到鄉情、親情,成為最真實的社會切片和標本。有人說它是記錄先人漂洋過海的「活化石」,也有人將它比作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的「敦煌文書」。

  據《潮州志》統計,在潮汕本土的潮幫僑批局曾多達一百三十一家,在海外的潮幫僑批局繁盛時更超過四百五十家。當時,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經顯現,大量各種幣種的僑批在港進行匯兌。已故全國政協常委莊世平的祖父莊書良先生曾主營僑批業,他的兒子中有四個繼承父業,堪稱僑批世家。國學大師饒宗頤也曾將僑批讚譽為「海邦剩馥」、「媲美徽學」,並長期奔走呼籲,加緊搶救僑批檔案遺產,向世人揭示其歷史意義和珍貴價值。

  由於僑批大多出自市井階層小人物的家書和匯款憑證,始終未能受到足夠重視。在汕頭隆都前溝村,筆者走訪了曾名噪一時的福成批局舊址。宅子是典型的潮汕「駟馬拖車」格局,建有房屋八十多間,面積近四千多平方米,大門匾上「明德家塾」四字為清末民國書法家、末代榜眼朱汝珍所題。可惜的是,作為見證百年僑史最好的現實教材,散落在鄉野田梗的這些批局遺址,大多只剩下斷壁殘垣,破敗不堪,亟待修葺和保護。

  並且,如今依舊健在的「批腳」(僑批分派員)已寥寥無幾,且基本進入耄耋之年,記憶力及表達力大不如前,倘若不抓緊做好「口述歷史」的記錄及整理,很多與僑批文化息息相關的故事也將在歲月更替中沉寂。二○一三年六月,「僑批檔案」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主辦方指出,中國早期國際移民留下的豐富檔案,並不僅屬於他們家族,更屬於時代,屬於世界。留住這份集體記憶,迫在眉睫。

逢周二見報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