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郵政一九七九年一月發行了一套三枚的《金雞》郵票,喚起大家要珍惜和愛護野生鳥類,尤其是珍禽。金雞,又名錦雞,屬於雉科,應稱為金雉或錦雉才對。相傳因為漢代呂太后名「雉」,為了避諱,漢高祖下令把雉改稱野雞。雄鳥全身羽毛絢麗,有金黃絲狀羽冠,上背金黃,前頸和胸腹鮮紅,後頸圍以橙褐色鑲藍黑雙條細邊的扇狀披肩,兩翅飛羽深藍並綴以栗色,羽緣鑲棕黃花邊;尾部為體長兩倍多,尾羽桂黃和金褐色,有斑點與波狀橫斑;眾色紛呈,艷麗媲美孔雀。雌鳥羽色雖有斑彩,但以褐棕色為主,雜以黑斑點(可參見附圖左方的四分票,二者對照鮮明)。另有白腹品種者,並非金雞,僅可稱為銅雞,沒有那麼金紅耀眼。附圖中間的八分票展示了金雞飛翔的美態;其實,金雞既屬雉科,雉是不擅長飛的。古籍有載:「雉飛若矢,一往而墮。」「雉」字左方部身為「矢」,乃源於此;殷、周甲骨文早有「雉」字出現,蓋古人認為雉飛「崇不過丈,修不過三丈」。
唐代詩人杜牧《朱坡》一詩詠:「回野翹霜鶴,澄潭舞錦雞。」詩人把錦雞(金雞)與鶴並提,可見其象徵意義。最愛金雞的古代書畫家,要算是「昏君」宋徽宗;他彩繪《芙蓉錦雞圖》,題詩:「秋勁拒霜盛,峨冠錦羽雞,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鳬翳。」他讚揚金雞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並以之為「高貴尊榮」的祥瑞象徵;況且,金雞紅腹,諧音即為「鴻福」。其實金雞十分野性;宋代朱輔《溪蠻叢笑》早已指出:「籠之不能馴。」故很難養育。南北朝時南齊皇帝設射雉和獵金雞場大約三百處,動輒出動千人圍捕騎射,樂見「五色禽被馬前墮」;尋且所過之處,把田園莊稼盡踏成平地。有一次,皇帝問辛毗:「射雉樂乎?」辛毗率直回答:「於陛下甚樂,而於眾下甚苦。」霸凌者除了肆無忌憚,胡亂殘殺美麗的生命,更罔顧一切後果,踐踏人們共享本來和諧、安定和繁茂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