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閒性閒情/南宋緙絲《拱壽圖》/李英豪

時間:2020-02-14 04:23:56來源:大公報

  附圖是南宋緙絲珍品《八仙拱壽圖》,下方緙八仙仰望騎鶴乘雲的壽星公,神態各異,有些拱手賀壽,有些露出欽羨的眼神;設色層次,自然逼真,宛如用筆作畫,這種「通經回緯」的獨特交織法,可說巧奪天工。緙絲以彩緯顯現花紋,形成花紋邊界;不用大機,只用普通輕便的平紋木機,以熟色絲經於木棦上,以舟形小梭織緯;織成畫圖後,當空照視,有如刻鏤而成,富雙面立體感。由於織法獨特和複雜,技術要掌握十分精確,現代作偽者難以仿學,皆望而卻步。宋代洪皓《松漠記聞》和莊綽《雞肋篇》是較早期記載緙絲的文獻,但誤導後人以為緙絲技術是南宋初年由回鶻人傳入中國;其實大謬。從傳世及出土實物足以證明,唐代就出現了緙絲,而且甚盛行,還留存零星的文獻記載。宋代的織製方法跟唐代完全一樣。若論「通經回緯」的特殊緙織技術,漢、魏之間的年代早就已經有了;所不同的是唐代以前只以「毛線」織成,至唐代才純以「絲線」替代。

  盛唐時,雖然已發展「搶緙法」與「套緙法」技巧,用不同色譜的色線漸勻其色,又以層色階線順序相套,但是仍沒有使用暈色匹配。直至南宋,朱克柔把緙絲和繪畫合成一體,首創「長短搶緙法」(俗稱「朱緙」),用深淺多色階緯線,長短參錯互用,產生暈色的立體效果,如雕鏤之象。另一名家沈子蕃創「鋪心接緙法」,配合「滲和搶緙法」,使織出的人物、山水和花鳥深淺色暈更富層次,顯得自然逼真,技法登峰造極。

  唐代時,朝廷仍承襲秦、漢習例,置壽星壇作祭祀之用,認為壽星就是天上「南極老人星」。《史記》指「老人(星宿)見,治安;不見,兵起」。至南宋,人們才把壽星像確立其擬人化的形象,代表長壽;民間喜歡把壽星和仙鶴比擬,還大大誇張謂「鶴壽千歲」。壽星公騎仙鶴的題材,順理成章展現於南宋緙絲藝術作品上,成為曠世珍寶。

  古人傳說壽星得道成仙,往往以鶴為伴。《列仙傳》謂壽翁王子喬「乘白鶴往山巔」。張仲素有詩句詠:「羽客驂仙鶴,將飛駐碧山……清唳因風遠,高姿對水閒。」壽翁騎鶴,變成一種象徵。人人想成為壽星公,但人壽總有限,人生能隨心和愜意就足夠了。真正能夠繼續長存下去的,還是南宋的緙絲藝術品。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