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知見錄\「屏幕賞藝」時代的藝術經驗\胡一峰

時間:2019-10-18 04:24:35來源:大公報

  幾年前,出差贛南,當地一位書法家對我說,如今練書法條件好多了,有時間了就「打飛的」到北京欣賞名家真跡。北京博物館多,藏的寶貝也多。前不久,故宮博物院推出了「數字文物庫」,在電腦屏幕上就能欣賞數千件「法書」「碑帖」。移動鼠標,局部還能放大,筆勢所趨,或許也可揣摩得更加清晰。我想,贛南的書法家可以省去一些「打飛的」的鈔票和時間了。

  今後一切藝術都將在屏幕上被欣賞。「屏幕賞藝」的時代終於來臨,其影響絕不止於為習字者提供方便。與藝術創作相比較,欣賞看似被動,實則不然。欣賞的方式和習慣,常常起重要反作用於創作,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藝術經驗。

  比如《清明上河圖》,近年來已被符號化,凡有展出,「朝聖者」如雲,莫不讚嘆其人物繁多、景物逼真。美術史家巫鴻卻指出,《清明上河圖》最傑出之處乃「手卷」所創造的「移動的繪畫」帶來的獨特視覺經驗。而當它被一覽無遺地平鋪在展台上供人膜拜,人們無法用手緩緩打開做歷時性觀察,這幅畫內在的視覺經驗也就打了折扣。

  又如敦煌佛窟壁畫,楊公驥先生曾提出,有些乃用化學顏料以三疊押色法繪就,在風化作用下,人物相貌會在短時期內變化,產生獨特的視覺體驗,故稱「變相」或「變」,變文則是對這種故事性圖像的解說,是依附觀看方式的。若真如此,今天我們欣賞佛教壁畫或品讀變文,都已離創作者意圖有些遠了。

  現代社會,文明普及,藝術欣賞主要在公共空間完成,「書齋賞藝」時期的藝術品內在的創作意圖自然無法完全表達。而當書畫欣賞從文人書齋轉移至公共展廳,創作者自然要考慮壁掛之需,隨行就市。同樣,「屏幕賞藝」時代也將創造屬於自己的藝術經驗。這種新的經驗又將誘導着創作者發明出新的技巧。對此,不妨拭目以待。

逢周三、五見報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