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喜歡在學校玩的遊戲,首推「捉迷藏」。小學老師是不許學生在校園跑的,說危險。但其實不能跑的捉迷藏,也有其樂趣。
捉迷藏有很多款,萬變不離其宗的公式,是有人負責捉人(為方便行文,稱他做「鬼」吧),有人負責被捉(相對鬼,即是人了)。我自己最喜歡玩的是「伏匿匿」,音讀成「僕喱喱」,鬼要面向牆壁、伏在牆上倒數六十秒,其間其他人要找躲藏處「匿埋」,一分鐘後鬼要憑一己之力找出所有躲藏的人,最後一位被找到的是贏家。可是,同一個校園,能匿藏的地方,尤其是上一關成功避開人耳目的必勝之地,很快就被人知道了,所以這是不常玩的一款。
最常玩的,是當鬼找到人之後,那個人就會變成了鬼。人們有時也會匿藏,但匿藏不是重點,而是當有人靠近時,你會不知道他是人是鬼。通常鬼有一個信物或記號,他表露身份的時候,人要逃跑──校園是不許跑的,所以大家只能急步走。另有兩種變種玩法,一種叫「傳染病」,被鬼捉住的人,會變成鬼,漸漸地,鬼多過人,這一款最快結束遊戲;另一種小時候叫「何」,我都不知道有沒有正確的名稱,就是人只要把雙手交叉放在胸前,叫一聲「何」,就像有個防護罩一樣,鬼不能捉他,但他只能站在原地不動,直到另一個人接觸他一下,大叫一聲「解」,他才回復自由。小學比較單純,那時想不到,其實只要「何」,就立於不敗之地了,為什麼要找人「解」?不過,遊戲好玩在過程,不是勝負,這在大人世界遺忘的道理,其實我們以前一直享受着。
噢,對了,在學校玩捉迷藏,同一時間,其他不關事的同學、老師也彷彿參與遊戲:如果被發現跑了兩步,就會真的被捉去罰企,離場不能玩,比起被發現要做鬼,更慘啊。
其實這一點當時並不覺得有趣,但現在回想就覺得非常有趣,因為原來有那麼多局外人可以主宰一場遊戲──不止如此,還有終極Boss:鐘聲一響,什麼都不能玩,大家都要上課去。
yeahstudio55555@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