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文藝中年/演藝戲劇在上海/輕 羽

時間:2019-06-24 03:13:17來源:大公報

  臨近暑假,香港不論小學、中學或大學,都會組織各類學習交流團,不單讓學生到外地增廣見聞,更重要是令到師生都可以吸收新的知識和養分,莫負青春。我從《大公報》文化版得悉香港演藝學院(演藝)戲劇學院在六月初曾赴上海戲劇學院(上戲)音樂中心訪問及演出,為此感到特別高興。

  「演藝」帶着本年度學院演出的音樂劇《青春的覺醒》赴「上戲」演出,當中也許不無特別意義。一九九五年,「演藝」的外籍導師鄧安力已曾為學生排演德國原著劇本《青春的覺醒》,以粵語於學院的實驗劇場公演。當年我亦為座上客,眼見學生雖然落力演出,可是原著劇本與華人社會所產生的文化差異,以至翻譯成粵語的文本處處顯示語言隔閡,令到演出與觀眾之間難以溝通,更莫論傳達劇本的中心主題。

  事隔廿多年,「演藝」再將相同文本的另一個音樂劇版本作為學生演出,讓學生以青春活力和連場歌舞呈現年輕人受成年人壓迫的感受。以不同形式和手法來展現相同的故事,也許就是「演藝」現時培育學生創意的現代教學方針。以此與着重技藝訓練的「上戲」互相交流,彼此都能夠得益。

  其實讓學生嘗試參演音樂劇,應是「演藝」多年來其中一個傳統目標。戲劇學院首屆畢業生當中,已有劉錫賢和吳家禧於一九八八年分別導演創作音樂劇《片段人生》和《幕漸升》,兩劇都在實驗劇場演出,讓導演系和表演系的學生都可以排演小型音樂劇。再至一九八九年,時任院長鍾景輝為學生排演大型百老匯音樂劇《油脂》作為學院的年度總結演出。全台演員幾近百人,勁歌熱舞激烈澎湃,開創了「演藝」學生接觸歐美音樂劇模式的先河。

  直到現在,香港劇壇不時都有音樂劇演出,不論是翻譯抑或原創,題材和內容應有盡有。不過,能歌善演的演員仍然有限,故此基本功的訓練方式仍可繼續向「上戲」借鏡。

  cloud.tkp@yahoo.com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