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一畫不可移/鄧寶劍

時間:2018-07-12 03:17:14來源:

  藝術中的形式與神韻之關係,與日常表意系統中的符號與意義之關係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不同的是,形式與神韻的聯繫比符號與意義的聯繫要緊密得多。

  同樣是表達「禁止吸煙」的意義,可以用「禁止吸煙」這個句子,也可以在一支煙的圖像上畫一個×,符號的改變沒有導致意義的改變。沒有句子或圖像,就無從表明意義,也無從解讀意義,而一旦明白了意義,句子和圖像便都可以忘記了。《周易》的卦象與卦爻辭也是一個符號系統,所以王弼既肯定言、象的價值,又倡說「忘言」、「忘象」之旨。他說:「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意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望蹄;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也。」

  而藝術形式與其表達的神韻是緊密相關的,形式的細微改變都會導致神韻的變化,正如顧愷之所雲:「有一豪小失,則神氣與之俱變矣。」

  後漢崔瑗《草書勢》以「放逸生奇」形容草書之妙,而這放逸的韻致是由嚴格的藝術形式透露出來的,故而又雲:「遠而望之,摧焉若阻岑崩崖。就而察之,一畫不可移。」草書看似變化多奇,如石破山崩,然而其中的一點一畫都是不能輕易改變的。傳王僧虔《筆意贊》亦有近似的表達,所謂「纖維向背,毫髮死生」。

  前人研習經典,真跡難得一見,大多通過刻帖與碑刻,故而對拓本之遠近、精粗辨入毫芒。今人有影印技術,經典法帖化身千萬,飛入尋常百姓家,而習書者對影印本之傳真程度亦「斤斤計較」。今天的影印本比起古代的向搨、刻帖來已不知進步多少,而一旦經典真跡在博物館展出,習書者爭相趨赴,有如朝聖一般,決眥而辨鋒芒之出入,墨色之深淺,真跡與影印本的毫釐差異都要盡量捕捉到眼中。至於書法家們錘煉藝術形式,墨池筆塚,畫被過表,更是究心於藝術形式的點點滴滴。

  凡此種種,皆由於形式對於神韻的傳達,具有「纖維向背,毫髮死生」的重要意義。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