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是日本的職人把美食做到極致,而最能凸顯這種極致的,便是久負盛名的懷石料理。可究竟什麼才能算做懷石?懷石和會席這兩種相依相伴的形式,其中又有怎樣的奧妙?這一切都要從茶道說起。
喝茶在日本鎌倉末期便流行於各個階層,到了室町初期出現了一些佐茶小食,隨着喝茶這件事從市井轉向貴族,應運而生的飲食就被稱為懷石,藉由僧人「被褐懷玉」的意思,來形容聽道品茗前用來緩解飢餓感的簡單輕食。懷石料理最初只有一湯三菜,因為是嚴格按照茶道方式來提供料理,因此也叫「茶懷石」。後來一些高級餐廳沿用了這種方式,只不過不設茶席,取而代之的是暢快淋漓的飲酒,於是跟「懷石」同音的「會席」就發展開了。
因此懷石和會席最大的區別是,前者不在於大魚大肉,而是講究「應季而食」,着重菜品的質量和味覺搭配,對食材的要求極高,力求用最完美的形式回歸食物本質,從擺盤到烹飪都詮釋出滿滿的待客之道。味道相對而言也偏淡。相反會席則熱鬧、明快很多,不僅突出了宴席的豐富和華麗,還會伴隨各種美酒,食材在精美的同時更偏向於香氣濃烈的烹飪方式,讓食客滿足感瞬間爆棚。兩者一靜一動,吃的是格調和陣仗的分別。
拿京都最出名的米芝蓮三星「吉兆 嵐山」舉例,人均五萬日圓的懷石料理幾乎囊括了最全面的十道菜:作為開胃菜的「向附」、最考驗出湯和主料精華的「御碗」、展示季節主題的刺身「造裏」、廚師發配的小食「箸休」、視覺美觀的拼盤「八吋」,以及燒物、焚合、御飯、果物和甜品果子。這一道道菜吃完,才懂時令美饌的深刻含義,不僅感慨,同食物用這種方式融合,大概也是一種修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