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人與事/追憶王火老師(下)\慕津鋒

時間:2025-11-26 05:02:32來源:大公报

  王火老師年輕時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新聞記者,最讓我欽佩的是,他是抗戰勝利後中國最早一批開始揭露日軍南京大屠殺的記者。在審判日本戰犯谷壽夫時,他第一次見到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李秀英,當時的李秀英用圍巾半遮着自己滿是刀傷的臉,在丈夫的陪同下她勇敢地走進法庭,為人們講述侵華日軍在南京犯下的種種反人類暴行。李秀英的勇敢講述給王火留下了深刻印象。為了更真實、更詳實地報道日寇罪行,他隨後對李秀英進行了多次專訪。隨着採訪的深入,他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這位中國婦女曾經遭受過的傷害。「她本來肯定是位端莊俊秀的姑娘,但我看到她時,她的面部近乎《夜半歌聲》中的宋丹萍,鬼子兵用刀割損了她的鼻子、眼皮、嘴唇和面頰。她用一條長長藍灰色圍巾包裹住大半張臉。」但李秀英最讓王火感動的是,她的勇敢與無畏,她敢於站出來,出面控訴指證日寇對她所犯下的纍纍罪行。「她不僅是南京大屠殺受害者和倖存者,更是英烈奇女子,堪稱代表中華女性為民族氣節和正義不惜殉身的聖女。」其後,王火老師寫出了一系列有關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和審判日本戰犯的重磅報道。

  王火老師酷愛文學創作,新中國成立後他更是筆耕不輟,開始創作一系列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學作品,如《英雄為國──節振國和工人特務大隊》《霹靂三年》《外國八路》《東方陰影》等,其長篇巨著《戰爭和人》(三部曲)是其代表作。為了創作這部作品,他傾注了自己近三十年的時光與心血。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後,年輕的王火被分配在上海總工會工作。那時他就想以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抗戰歷史為素材,創作一部反映中國人民偉大抗日戰爭的作品。他希望通過這部小說反映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社會的變遷和人物命運,尤其是國民黨內部的腐敗與鬥爭,以及普通民眾在戰爭中的掙扎與覺醒。自一九五一年,王火便開始利用自己的業餘時間,動手創作。這部小說的寫作隨着王火工作的調動,從上海寫到了北京。為了加快創作進程,他把工作之餘的所有時間幾乎都用上了,他不看電影不逛名勝,一寫就是十幾個小時。為了讓自己專心寫作,他有時還會將自己的腿綁在桌旁。一九六一年,歷經十年,已經三十八歲的王火終於完成一百二十萬字的初稿,出版社認為這部作品「是百花園中,一朵獨特鮮花」,認為該書極具出版價值。但後來因故該書的出版被一直擱置,手稿也被毀之一炬。直到一九七九年事情才出現轉機,在編輯朋友黃伊、于硯章的不斷鼓勵下,王火決心開始重新創作。但在創作過程中,王火老師為救小孩遭遇了重大傷害,幾次手術後左眼還是最終失明,醫生告訴他:今後要少做費腦子和有損耗視力的工作。但王火老師實在無法割捨自己對這部作品的感情,沒過多久,他又悄悄拿起筆繼續自己的文學創作。他決定用自己僅有的一隻右眼堅持寫作,他一定要完成《戰爭和人》三部曲。一九九七年,《戰爭和人》三部曲高票榮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王火老師以自己的勤奮與堅韌,為中國當代文學特別是長篇小說創作出這樣一部長篇巨著。

  雖然王火老師走了,但我相信他留給這世間的文字將會長久地銘刻在中國的歷史中,他對中國當代文學事業的貢獻,我們將永遠銘記!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