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起從景德鎮買回來的碗,總想起「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說法,這是對景德鎮瓷器產品中青白瓷恰如其分的概括。
景德鎮古城「陶陽里」,裏面大街連着小街,小街連着巷子,巷子套着院子。參觀遺址和古宅,欣賞現代作坊,購物看展品,一路走來緊扣生活,很容易下手買一點,輕輕鬆鬆玩一天,時間不嫌多,很好逛。
陶瓷的誕生在於火,上古世紀,火帶給我們的祖先溫暖和勇氣,在用火燒食物的同時,他們發現經火燒過的泥土變得堅硬,這便啟示了他們用燒製的器皿裝食物。把泥土捏成碗、盤、罐、缸,經火燒變硬。後來發展至白瓷、青瓷、青花瓷、唐三彩、玲瓏瓷、景泰藍,圖案像花鳥水草、九龍鳳、雙龍戲珠等等。中國陶瓷最早能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沿海發現的南宋古沉船,說明中國瓷器很早已銷往西亞、中東和歐洲。
玲瓏瓷,是我的最愛,那是一種帶鏤空的瓷器。在生坯上鏤出孔洞,在孔洞裏填入釉,經火燒過,釉變得像玻璃似的半透明,光線在孔洞之間閃爍,像螢火蟲般隱約,人一看就心生愛意。泥土竟然可以做得這般精緻。
侄兒阿彪,是一家大型瓷器廠的工程師,他用專業知識給我們講解陶瓷的製作原理,從新石器時期的原始陶罐,到現代工藝的精湛產品。他講的裂紋釉頗有意思,出爐的產品在冷卻過程中發生裂紋,裂紋原本是瑕疵,結果歪打正着,一經處理即成為一種難得的工藝。他講的「應力釋放」「溫差效應」「釉下釉上」,就聽不懂了,只知道很複雜,要由匠人們專業伺候。
景德鎮瓷器為什麼名聲在外?它在於研發和製作的連續性。元代,當全國很多窰廠衰落擱淺時,景德鎮的瓷器業還欣欣向榮。高嶺土是那時發現的,將之與當地的瓷石混合使用,發明出二元配方,提高了燒製溫度,克服了變形難關,為後來製造大件瓷器奠定了基礎。二元配方,是陶瓷史上一次重大革命。
陶瓷最輝煌的年代之一在清朝,從開朝皇帝到末代皇帝,產品各具特色,特別是康乾盛世年間。而今,龍窰、官窰、民窰不分等級了,統統為民眾所用,為世界所用。就我所知,世界各地但凡有個博物館,幾乎皆有中國古代的陶瓷瑰寶。
在「窰工飯」餐廳吃一頓飯,身穿唐裝的服務生把飯菜擺在長長的木板上,人未到,飯菜已經送到我們面前,跟着他一聲吆喝「開飯了」,看上去像演古裝戲。「窰工飯」餐廳開在一個舊窰子裏,那條長長的木板,是擺放瓷胚的工具。那一頓午餐,吃得頗有儀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