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本港首間獲國家認證的胸痛中心啟用近一年,急性心臟病救治成效改善。\大公報記者王亞毛攝
【大公報訊】記者王亞毛報道:本港首間獲國家認證的胸痛中心啟用近一年,急性心臟病救治成效改善,由入院到「通波仔」時間減至最快53分鐘,更達到90分鐘內的國家標準,大幅提升病人存活率。有急性心臟病患者入院後僅1小時,已可完成手術,並通過心臟復康計劃恢復健康生活。瑪麗醫院預計,新臨床大樓於12月啟用後,將會擴充心導管室、日間病床等服務容量,並將引入AI模型研究心電圖等,輔助治療。
位於瑪麗醫院的全港首間胸痛中心於去年11月投入服務,胸痛中心根據國家認證標準,改良急性心肌梗塞等急性高危心臟病病人的診症流程,並推動國家胸痛中心認證為國際通行標準。該標準是涵蓋標準化管理、治療時效提升、跨部門協作等多方面的標準。
瑪麗醫院早前派出專家到訪內地不同的胸痛中心,汲取有關胸痛中心治理心臟病病人的經驗及流程,亦邀請內地的專家來港交流,為制訂香港的胸痛中心運作流程作準備。
將引入AI輔助治療
瑪麗醫院內科副部門主管及顧問醫生陳穎思表示,中心啟用前,由入院到做手術通開血管,需時長達105分鐘,目前已經減半至53分鐘,更快過國家標準的90分鐘,「53分鐘的成績相當不錯,通常90分鐘為一個界限,每超過這個時間30分鐘,病人死亡率就可能上升3%,心臟肌肉會因缺氧而壞死。」陳穎思表示,為實現高效救治,醫管局港島西醫院聯網已構建多院協作網絡,通過內聯網電子平台,聯網醫院的患者心電圖可實時傳送至瑪麗醫院,有需要時可經綠色通道直接轉運治療,醫院亦會提前備好手術室,縮短等待時間。
69歲的患者浩霆去年突發不適,感覺手部麻痹且身體不穩,被送往瑪麗醫院後,經檢查發現一條心臟血管堵塞9成以上,隨時可能引發心肌梗塞,醫院即時啟動綠色通道安排手術,「到醫院後馬上安排檢查,由入院到完成整個手術,過程僅67分鐘左右,好彩及時。」術後他亦參與復康課程,通過跑步機、踩單車等訓練慢慢適應,現已基本康復。
陳穎思表示,中心啟用以來,共有約1400名急性心臟病患者,經綠色通道獲及時治療,當中162名患者成功進行「通波仔」手術。她預計未來新臨床大樓於12月啟用後,服務容量進一步增加,包括心導管室由現時的2間增至3間,心臟內科日間病床增至6張,以應對冬季心臟病高發期的救治需求。她透露,目前正研究利用心電圖AI模型,未來可自動將患者按風險分級,助力醫生快速分流,計劃明年試用,並搭配智慧流程追蹤系統,進一步提升救治效率。
此外,瑪麗醫院亦與東華醫院李兆忠紀念心臟病預防康復中心合作,幫助心臟病病人制訂個人化復康計劃,病人出院後,可轉介至東華醫院參與專業課程,包括由心臟科醫生、物理治療師、營養師等,為患者做心臟功能評估與風險因素篩查,並安排運動及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