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遊客在韓國首爾國際庭院展觀賞園藝作品。\新華社
站在漢江之濱,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這片土地見證了無數風雲際會,也孕育了深厚的中韓友誼。此刻,手中彷彿握着兩把沉甸甸的鑰匙,它們不僅開啟塵封的記憶,更指向我們攜手同行的光明前程。澳門,這座南海之濱的玲瓏小城,正是這兩把鑰匙共同指向的交匯點── 一座連接中韓文明、承載共同記憶的「文化方舟」。
第一把鑰匙:十六世紀的波濤與無聲支撐──東亞海上聯盟的澳門後盾
回望十六世紀末的露梁海戰,大明水師與朝鮮名將李舜臣並肩禦侮的壯麗史詩,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東亞海上聯盟篇章。彼時戰火雖在朝鮮海域熾烈燃燒,遠在南海之濱的澳門,作為東亞舉足輕重的國際商埠,其繁榮的海上航路與匯聚四方的物資網絡,正是支撐這場抗倭大業、維護區域安寧的無聲力量與堅實後盾。
想像一下:裝載着作為高麗匠人智慧結晶的青瓷白瓷的朝鮮商船,與滿載着東南亞沉香、檀香、胡椒等珍貴香料的澳門商船,在萬頃碧波間穿梭往來。這遠不止是貨物貿易,它們是文明的使者,是情感的紐帶,在驚濤駭浪間,悄然編織起東亞最早的文明經緯與命運共同體的雛形。澳門的港口,雖非前線,卻以其無可替代的樞紐地位,成為維繫這條文明血脈不可或缺的一環,無聲滋養着前線的抗爭意志與後方的交流活力。
第二把鑰匙:二十世紀初的微光與患難真情──變革年代的澳門避風港
當二十世紀初的東亞大地在變革與抗爭的洪流中激盪,澳門,這片因特殊歷史際遇而相對寧靜的港灣,以其無與倫比的包容性,成為了眾多尋求光明、追求獨立的仁人志士的暫棲之地與信念中轉站。在那些風雲詭譎的歲月裏,澳門幽深的小巷、古樸的騎樓下,或許曾默默庇護過流亡者的身影,成為傳遞信息、保存火種、凝聚抗爭力量的隱秘驛站。
這份在特殊年代凝結的守望相助之情、共禦外侮之志,早已超越了具體的人和事,如同無聲細雨,悄然滲透進澳門街巷的肌理與城市的呼吸之中。今日,當我們在議事亭前地漫步,嗅到韓式泡菜作坊的辛香與葡式茶餐廳炭烤馬介休的鹹鮮交織;當我們在韓劇跌宕情節中,偶然捕捉到那一聲悠遠而熟悉的南音琵琶撥弦──這絕非偶然,這正是數百年文化交流積澱下,文化基因在當代生活的自然回響,是歷史情誼在味蕾與旋律中的生動延續。
中韓文明的相互凝視,其源遠流長遠超想像。回溯四百多年前,朝鮮王朝傑出儒臣崔溥在其不朽的航海紀實《漂海錄》中,以其敏銳的觀察與深厚的漢學修養,為我們留下了明代中國沿海風土人情的珍貴畫卷。
儘管歷史的航跡陰差陽錯,崔溥公的足跡最終未能踏足澳門,但他筆下描繪的中華文明恢弘氣象、市井百態的生動細節──繁華的港口、虔誠的祭祀、勤勉的百姓──早已在朝鮮知識界播下了認知中國的種子。這份深刻的文字紀錄,與後來通過澳門這個獨特的「中西文化交匯之窗」展現給世界的、更加多元開放融合的中華文化圖景,共同構成了韓國知識精英理解中國、感知中華文明豐富性的重要歷史篇章與認知基石。
澳門媽閣廟前那千年不絕、「香火如星」的盛況,是澳門作為東亞海神(媽祖)信仰中心、海上絲綢之路關鍵節點的真實寫照。它所承載的,不僅是閩粵漁民商賈對平安歸航的祈願,更是整個東亞海域人民面對浩瀚海洋時,那份共通的、對平安與繁榮的深切渴望與精神寄託。媽祖信仰,象徵着一種超越地域、共御風浪的東亞海洋精神,是中韓乃至東亞海洋文明共同的信仰紐帶。
歷史的鏡頭轉向山河破碎的抗戰歲月。在這個關乎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澳門,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歷史淵源,再次扮演了極其特殊的角色──成為信息傳遞、人員往來、抗爭力量暗中匯聚的重要「中轉站」與「避風港」。
誠然,韓國臨時政府的《獨立新聞》主要在上海、重慶等地印刷,但在嚴密封鎖與殘酷鎮壓下,有關朝鮮獨立運動的最新消息、重要宣言、志士們的行蹤與安全通道,極其需要像澳門這樣相對自由、信息流通的「縫隙」進行傳遞、擴散與接應。東望洋山下的隱秘小徑、寂靜的教堂鐘樓、大三巴旁不起眼的印刷作坊、鏡湖醫院提供庇護的病室……這些澳門的角落,都可能在那個至暗年代裏,默默承載過中韓志士之間信任的目光、緊握的雙手和共同信念的無聲接力。這份在患難中相互扶持、共克時艱的深厚情誼與不屈意志,早已超越國界,成為東亞民族精神中堅韌不屈、追求自由獨立的永恆見證,是我們共同珍藏的歷史瑰寶。
手握這兩把穿越時空的鑰匙,我們觸摸到的是歷史的溫度,是澳門在歷史長河中為中韓文明交流默默搭建的橋樑。這份厚重的歷史記憶,是滋養我們今日友誼的沃土,更是照亮未來合作之路的明燈。當我們銘記這些無聲的支撐、隱秘的驛站和共通的信仰,便能更深切地理解澳門作為「文化方舟」的根基所在,以及它在新時代續寫中韓友誼華章的使命與底氣。歷史並非塵封的檔案,它是流淌在我們血脈中的基因密碼,是澳門這座小城在中韓關係宏大敘事中永恆閃爍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