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店那日,我最後一次徜徉於西柵大街。那扇烙印着焦痕的木門在晨曦中靜靜佇立,爬山虎的葉子上依舊綴着晶瑩露珠。居住於此的時日裏,不用刻意探尋,便慢慢讀懂烏鎮的靈魂——自然的饋贈、文化的浸潤,以及發自內心的真誠善待。
而這番從容有序的格局,亦與烏鎮對國家政策的深切呼應同頻共振。近年來,國務院辦公廳明確提出要「優化旅遊市場消費環境,改善遊客消費體驗」,浙江省亦修訂《旅遊條例》,強調以「智慧旅遊」重構服務與管理鏈條。烏鎮早在開發之初,便以「管線地埋」「改廁工程」等創新實踐,將雜亂的電線、管道隱於青石板之下,讓古鎮視野重歸純淨,更有那「烏鎮之光」超算中心以每秒一百八十一點九千萬億次的算力,將水鄉的古雅與數字時代的脈動緊密相連,在「旅遊+」的融合中,悄然織就一幅傳統與現代相融的錦繡畫卷。
尤為令人欣喜的是,烏鎮的智慧與氣韻,早已跨越水鄉,成為連接四方的文化橋樑,更在浙港日益緊密的合作中扮演着靈動角色。二○二五年春天,「浙港合作會議」機制正式成立,雙方簽署涵蓋科技、文旅、青年交流等十三個重點領域的合作備忘錄。與此同時,「中國古鎮看嘉興」文旅推介活動走進香港,烏鎮的搖櫓船聲與黛瓦白牆,通過展覽與對話,深深打動了港澳同胞。這些無不印證了烏鎮模式正從江南水鄉輻射至粵港澳大灣區。
烏鎮的智慧,早已成為他山之石。海南在規劃風情小鎮時,便借鑒其「堅持個性化和精品化道路」的理念,強調「以當地居民為保護與開發的主體」;而北京的「古北水鎮」,更是由烏鎮團隊親手打造,將江南水鄉的營造智慧與北國邊關的雄渾氣象融合,成為「烏鎮模式」在異地成功的典範。而烏鎮自身,更將經驗播撒至貴州烏江村,預計為當地帶去萬餘就業機會。這恰似一曲江南煙雨與四方水土的共鳴,見證着烏鎮模式在更廣闊天地間的生根發芽。
這趟旅程,與其說是下榻一處行館,不如說是在烏鎮的緩悠時光裏,完成了一場身心的深度療癒。而這份滋長於古韻之中的溫柔與安寧,正是烏鎮所賦予的最為珍貴的饋贈——它既恪守着「修舊如舊」的初心,又從容接納着時代的浪潮;既以水鄉的含蓄滋養着每一顆到訪的心靈,又以開放的胸襟,成為無數遠方建設的靈感之源。如此烏鎮,不愧為「中國古鎮保護與開發中的典範」,在歲月流轉中,愈發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