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和新零售語境下,書店早已不再只是「書的賣場」。從物理層面,書店內積極引入文創專區、咖啡空間、小型畫廊等新業態,實現功能層面的拓寬和跨界延展;從理念層面,書店經營從原本的「人找貨」變為「貨找人」,讀者的個性化需求和獨特體驗愈發被關注,書店也從簡單意義上的文化商品賣場,轉而朝向「綜合性文化藝術體驗場域」發展。書店的功能愈來愈多元,「書店+」的探索路徑愈來愈多,相應地,讀者對於書店的寄望和期許也愈來愈高。
談及「書店+文創」的有益探索,首先想到位於廣州北京路的聯合書店。書店位於繁華商業區一幢歷史建築中,一向以經營外版圖書和「老廣」文創產品為特色。近月書店重新裝修,在書店入口處打造了左右兩面玻璃櫥窗,窗內展示的諸如房屋玩具模型和毛絨公仔等,吸引不少大小朋友流連欣賞。店內一層全部用於展售文創,尤以廣府特色文創的「廣州嘢」專區為特色。滿洲窗冰箱貼、趣味石獅擺件、醒獅磁石等等,吸引眾多遊客。這便是書店善用區位優勢、實現個性化發展的出色案例。
另外值得介紹的是位於馬來西亞吉隆坡的蔦屋書店,這也是日本連鎖品牌「蔦屋」在東南亞開設的唯一一間書店。店堂裝修和選書風格均延續蔦屋一貫做法,有着近乎刻板的認真嚴謹。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店內文創產品區域,宛若為東南亞當地乃至外來讀者打開一扇認知日本藝術設計的小窗。這背後的運營思路,着實值得我們思考借鑒。當越來越多的中國書業同行走出國門,去到歐洲、北美和東南亞開設書店,我們如何借助書店這一平台,介紹、分享我們的特色文化和民俗風物,幫助愈來愈多的外國民眾了解中國,進而親近並愛上中國?「書店+文創」這一思路,或值得更好地策劃和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