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知見錄/未錄取通知書\胡一峰

時間:2025-08-11 05:02:24來源:大公报

  高考年年考,年年都有新熱點。今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為未錄取考生寄送「未錄取通知書」,成為網絡熱議話題。大多數網友十分認可,讚其為「暖心」之舉。也有網友以為,這一做法在落榜考生傷口上撒鹽,「扎心」。還有人提出,年年都有未錄取的考生,如果年年寄,第一次有新鮮感,後面成為一紙具文,又有何意義呢?

  我站在支持的一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寄出的未錄取通知書,不是公事公辦的「告示」,而是校長徐揚生的親筆信,附贈校徽小禮物。在信中,徐校長現身說法,溫言相慰,坦言錄取與否有多種因素影響,優秀比成功更重要。高考只是人生各種考試中的一場,「用不着因為高考的結果影響未來的人生」。

  確實,就高考而言,一考定終身的概率正變得越來越小。放遠一點看,傳統社會科舉制度下,考場失利而名垂千古者大有人在,蒲松齡便是其中之一。當然,剛經歷了高考的年輕學子可能已聽了許多這樣的話。不過,話的效果,不在於說什麼,而在於誰來說。「清空自己,放掉包袱,再次出發」,這話從自己心儀而未能如願的大學的校長口中說出,更有勸勉與鼓勵的意義。

  恰如《愛拚才會贏》歌中所唱,「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正確面對失敗,尊重為每一次失敗所付出的努力,對個體而言,是心智成熟的表現,對社會而言,是文明進步的象徵。

  在今天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錄取與否,早有網絡查詢,本無需借由信件來通知,因而寄一封正式的信函更傳遞出對每一位報考學生的尊重。說到「具文」,我倒希望「未錄取通知」年年辦、校校辦,和寄送錄取通知書一樣成為考試制度的必選項,並推廣到一切考試應聘投稿等競爭性場景之中,讓每一個投出的心願都聽到體面的回響,哪怕只是一聲拒絕的回響。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