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未來之星/港青成都追夢 職場體驗收穫豐

時間:2025-08-09 05:01:33來源:大公报

  圖:2025「星動成都.未來之星」香港大學生暑期內地實習計劃結業,一眾學生留影。\ 大公報記者李兵攝

  【大公報訊】記者李兵成都報道:8月8日,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成都市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未來之星同學會聯合主辦,香港特區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務局、青年發展委員會支持,成都高新區、錦江區、武侯區和相關部門協辦的「蓉匯港澳 聚力同行」──2025「星動成都.未來之星」香港大學生暑期內地實習計劃正式結業。來自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高校的32名香港青年大學生,先後赴成都多家企業和機關單位進行了為期4周的實習,均獲得結業證書。

  見證科技前沿成果 畢生難忘

  7月14日以來,香港理工大學一年級學生孫胤嵐等一批港青走進成都高新區機關和企業實習。「昆德拉寫『生活在別處』,浪漫青年的生活是從一個夢跳躍到下一個夢。」孫胤嵐說,同學們跳出香港來到千里之外的成都,開啟一個步入職場前的實踐的夢。

  是次,孫胤嵐等同學在四川流聯科技有限公司實習,崗位是質量管理工程師。四周的時間裏,她嘗試了設備安裝、數據統計,甚至還嘗試為公司的同事們製作生日賀卡。她從企業組織管理IE、PE、QE學起,漸漸熟悉了一名質量管理工程師的工作流程和肩負的職責。「每一小步,都像一塊塊堅石,鋪就了通往職場的道路。」孫胤嵐說,實習讓她明白,除了書本理論之外,還需要無數細節的打磨和經驗的沉澱。

  來自香港大學的郭馨蓮則走進了成都市錦江區科技局,實習崗位是科長助理。從前期的接待安排到活動的現場協調,從各項政策了解到科技項目申報,這讓她感覺這不僅是一段職場初體驗,更是一次突破認知邊界的成長。她參與了「科創蓉城 智匯蓉城」大型科技成果展的籌備工作,親身體驗了人工智能、通訊技術、醫療科技等領域的前沿成果,讓她十分震撼、畢生難忘。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黃詠嵐則在成都武侯區一家國企實習,實習崗位是辦公室文秘。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學習公文格式,讓她從公文中認識到了內地職場的秩序意識、權威結構和效率導向。但是,她在參與「成都國際乒聯混合團體世界盃」策劃案時,積極借助微信公眾號、小紅書和抖音等平台發布信息、特許文創商品。「這些內容既實用又有趣,讓國企更加市場化。」黃詠嵐說,讓她看到一場成功的賽事,不僅是場館內的競技,更是全網流量的狂歡,原來國企也可以這麼「接地氣」。

  短短一個月實習,通往未來的夢已開啟。

  「慢生活」感受深厚文化底蘊

  「莫慌,慢慢來!」孫胤嵐在分享實習體會時,一句地道的四川話贏得同學們的掌聲和共鳴。

  成都的工作日常,讓同學們感受到了不同於香港的企業文化:更強調集體協作、更注重人情味、更講求一種務實而靈活的智慧。這種文化的浸潤無聲,卻深刻地影響着他們對工作方式、人際關係乃至生活態度的理解。

  實習期間,舌尖上的探險必不可少,從實習單位附近地道的川菜,到街頭巷尾令人垂涎的小吃─火鍋、串串、三大炮、擔擔麵、缽缽雞、臭豆腐、還有糍粑……每一次味蕾的探索,都成了一次文化的直接對話。這些美食不僅僅是果腹之物,更是情感的催化劑、交流的橋樑。同學們在火鍋升騰的熱氣中暢談,由食物串聯起的瞬間,構成了同學們對成都最鮮活、最溫暖的記憶。

  實習之餘,同學們漫步在寬窄巷子的青石板路上,感受歷史與現代的交融;在望江公園的茶社,體驗那份悠閒自得的「慢生活」;在三星堆博物館,驚嘆於古蜀文明的璀璨。成都的包容與活力,像一扇打開的窗,讓他們看到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與深厚底蘊,也讓「千里之外的夢」有了更豐富的內涵。

  「港青書寫令人動容的實習答卷」

  「東郊記憶所保留的鏽跡蒸汽機車,既成為拍照背景,也能讓年輕一代觸摸到父輩奮鬥的溫度。」曾修讀過考古課程的黃詠嵐表示,東郊記憶粗獷的舊廠房與潮流藝術的碰撞令人眼前一亮,曾經的工業的脈搏變身文創地標,讓她認真思考城市更新的真正意義──不是抹去歷史,而是讓記憶以新的方式呈現。

  「一個月裏,香港青年用專業與激情書寫了令人動容的『實習答卷』。」8月8日,成都高新區社事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財務總監馬春傑對港青的實習給予高度評價。

  馬春傑現場分享了香港樹仁大學工商管理專業一位劉姓同學的實習經歷:她從薪酬績效、招聘培訓等基礎學習起,理解了國企規範化管理的根基;世運會籌備關鍵期,她轉戰綜合協調組,了解到跨部門協作、應急管理等頂層設計。劉同學坦言,這些日子,她理解了國企服務國家戰略的使命感,以及「一張藍圖繪到底」的中國式執行力。

  「你們在成都的實習經歷,已成為蓉港合作的最美註腳。」馬春傑說,期待同學將「天府之國」的發展故事帶回「香港之畔」,未來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圖的國家戰略中再度攜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