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七日談(廣東篇)/夜宴流霞終落幕,廣場晨風舞未央\梅 毅

時間:2025-07-24 05:01:56來源:大公报

  圖:香港廟街夜市。

  霓虹旋照,華燈催舞,一個時代的落幕往往無聲。當一九六七年無綫的首道光束刺破香江夜幕,也悄然刺穿了那個由「大富豪」與「杜老誌」構築的紙醉金迷幻境。曾經金曲搖曳的舞池在電視熒屏的衝擊下漸成泡影,可誰能料到,幾十年後,公共空間裏響起的恰恰和倫巴鼓點,竟成了這座城市的集體晨光?

  一九五○年代,裹挾着舊上海遺風的香港舞廳文化席捲維多利亞港,百餘家夜總會沿彌敦道鋪開十里銀河。中環的「銀月舞廳」、灣仔的「杜老誌」、尖東的「大富豪」,如同永不落幕的盛宴,吸引着形形色色的人群。這裏不僅是聲色場域,更是名流聚集地,甚至是生意場外的另類交易所,舞女曼妙一扭腰際,富商醉眼一碰杯,百萬合約或在舞曲間悄然落定。

  一九七○年代,日式夜總會模式引入香港,融合舞廳與酒吧功能,以豪華裝修吸引富商名流一擲千金,單晚消費可達數萬港元。在這裏,一擲千金是身份象徵,一首《夜來香》的伴舞費就達千元。一九八四年開業的「大富豪」夜總會更是將紙醉金迷推向極致。這家位於尖沙咀東部的夜總會,以金色裝潢、勞斯萊斯車隊接送貴賓聞名,中央舞池可容百人共舞,貴賓房一夜揮霍十萬者大有人在。

  這些燈紅酒綠背後,是赤裸裸的金錢交易。一九六五年,《華僑日報》披露的數據觸目驚心:在尖沙咀頂級夜總會一晚的費用高達三百港幣,足夠當時普通家庭三個月的房租。陪舞女郎的收入更是懸殊,有的「花魁」月入萬元,是普通打工仔的幾十倍。六十年代的香港舞廳是城市喧囂欲望的集中地,卻也像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來,裏面的人想出去。

  與高端夜總會並存的,是草根階層的夜市江湖。廟街夜市在一九八○年代高峰期擁有近千家攤位,表演檔口林立:粵曲班子唱《風雨同路》,功夫雜耍與占卜攤比鄰,瓦煲飯香氣混着蛇羹的熱氣升騰。上環「大笪地」則匯聚街頭藝人,歌女一曲《兩相依》引得打工仔淚灑啤酒杯。這種「平民夜總會」是香港市井文化的熔爐,也是底層謀生的舞台。

  當TVB(無綫電視)在一九六七年開播時,無人預料這台小盒子將成為夜總會帝國的掘墓人。電視普及對夜生活的衝擊是漸進卻致命的,這些新興的十四吋電視機正以每年百分之三十增速蠶食着港人夜晚。隨着電視節目日益豐富,尤其是一九八○年代電視劇黃金期到來,《鬼馬雙星》等影視將娛樂送入千家萬戶,許冠傑的市井粵語歌通過電視響徹全港,一場文化「地震」悄然改變了香港人的生活。人們不再為聽歌看舞奔赴夜場,窩在沙發上追劇成為新習慣,夜總會客流量銳減。電視不僅分流顧客,更重塑娛樂審美,家庭倫理劇的熱播,讓紙醉金迷的夜場顯得「過時且浮誇」。

  隨着一九九○年代香港金融業的崛起,商舖租金十年翻三倍,服務員月薪從千元漲至近萬。再加上同期深圳等內地城市娛樂產業,又以更低價格、更新鮮體驗吸引港人「周末北上」,曾經名流匯聚的大舞廳漸漸淡出歷史。據不完全統計,一九七○年全港舞廳超一百五十家,十年後的一九八一年銳減至九十家左右。昔日人聲鼎沸的夜總會大廳,逐漸被更私密、小型的「酒廊」、「KTV包房」替代,大規模陪舞行業開始萎縮。曾經風光的老牌「杜老誌」夜總會無奈轉型為高檔餐飲場所,華麗的水晶燈下擺上了刀叉。

  名噪一時的「大富豪」夜總會於二○一二年冬黯然結業閉門,另一扇門卻在城市公園的清晨裏悄然打開。舞蹈並未離開香港人的生活,它只是換了舞台,走向更為廣闊的社區公園。這一轉變背後是香港老齡化趨勢: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從一九八一年的百分之六點六飆升至二○二三年的百分之二十一。退休工人、主婦、寫字樓職員,在廣場上找回社交與活力。清晨的維園、傍晚的屋邨廣場,成群中老年人隨《小蘋果》起舞,形成新市井風景。

  廣場舞打破昔日舞廳千金難買的舞池門檻,無需門票與酒水消費,只需一台收音機與一塊空地。再加上「社區舞計劃」啟動,在公園鋪設防滑地磚、安裝照明。維園、天水圍公園漸成「露天舞池」,音響供應商、舞蹈APP開發者借此崛起。據二○一○年統計顯示,全港社區舞蹈團體達一千兩百個,參與人數是一九六○年代夜總會鼎盛時期的五十倍,七成參與者是五十歲以上女性。天水圍公園是縮影中的一角,從一開始的四五人起步,發展至上百人齊跳廣場舞,內地來港照顧孫輩的「港漂外婆」還組成「動感紅太陽」舞隊,將《最炫民族風》跳成火爆全網的舞蹈MV。

  從「大富豪」的華麗轉身到維園廣場的舞步不息,香港的舞蹈文化從未真正衰退,只是換了一種更有生命力的形態存在。燈紅酒綠的夜場或許如《夜上海》歌曲般逐漸遠去,但社區舞蹈卻以親民的姿態成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兩種舞蹈形式的消長,折射出香港大眾從奢侈品消費到共享文化的變化軌跡。

  歷史車輪永不停歇,娛樂文化形式必將持續轉變。「大富豪」夜總會已成陳跡,但傍晚的公園廣場上人們仍在踩着音符舞動人生。社區舞蹈以平易近人的姿態融入街頭巷尾,舞出健康和諧的韻律,成為了這座城市全民健身與社區融合的鮮活載體,更映照出人們對積極生活品質的共同追求。香港的霓虹依舊閃爍,只是換了一種更貼近生活的節奏在跳動。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