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草木成帷,花開如錦。田野裏,一畦畦蒜苗長得正旺,碧綠碧綠的,愈發誘人。摘一小撮兒回來,用清水淋洗,菜刀切碎,煮小麵時,最後撒上葱花蒜瓣兒作為點綴,滋味噴香,一碗葱花小麵下肚,足以身心明朗。
年幼住在農村時,春夏交替,大人們在菜園裏種上一些蔬菜,如小白菜、韭菜、四季豆、青椒、蒜苗等,這樣就能確保每日餐桌之上,蔬菜俱齊,嘴巴也不會感到膩味。下過一兩場雨,這些小傢伙們便蓊蓊鬱鬱生長起來,像綠油油的翡翠。一陣清風拂過,空氣中飄散着淡淡草木清香。我最喜歡蒜苗,綠瑩瑩地探出頭,嬌羞膽怯,像閨中少女,給人一種含蓄內斂之美。
採摘蒜苗手法要輕,輕輕折斷,慢慢捻下,這樣就能確保口感鮮美。剛採摘下來的蒜苗,帶着一種清淡的香氣。每每做飯,切蒜苗時,手上也沾了它的香。除了蒜苗,大蒜也不例外。炒臘肉時,葱薑蒜爆香,再臘肉下鍋,肉香伴着蒜香,令人胃口大增。
農村地區的很多植物,既能食用也能入藥,這就是「藥食同源」。五六月份,暑熱濕氣增加,蛇蟲鼠蟻活躍頻繁,人們就會在家門前掛些大蒜,既可以防禦外邪,也能驅趕蚊蟲;過端午時,人們還要吃醃製入酸的獨頭蒜,可以簡單調理腸胃,有效預防腹痛與腹瀉。
據歷代本草記載,大蒜氣味辛溫,能殺蟲解毒。智慧的古人其實很早就發現了大蒜能夠治療腸胃疾病。東漢名醫華佗曾用蒜齏(切碎的大蒜子)與醋搭配用來治療蛔蟲腹痛;「藥王」孫思邈用大蒜治療洩瀉暴痢;「藥聖」李時珍也曾用大蒜治療過霍亂。古人有「攜大蒜旅途,則炎風瘴雨不能加,食偈臘毒不能害」之說,這其實就是運用大蒜能夠消毒殺菌的作用來預防胃腸疾病。
自然界有五時,春、夏、長夏、秋、冬;人有五臟,肝、心、脾、肺、腎;舌有五味,酸、苦、甘、辛、鹹……其實,人與自然、社會之間,需要講究一個平衡,過猶不及。我們食用蒜苗時,也需要其他食材的調和,這樣做出來的飯菜才算是可口飯菜,我們的身體也不會偏食或異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