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七日談(澳門篇)/中華文化對啟蒙運動的影響──以歷史為鏡,觀照當下的文明互鑒\吳志良

時間:2025-05-12 05:01:59來源:大公报

  圖:澳門大三巴牌坊。\新華社

  文明相遇的起點:從澳門到歐洲的思想漣漪

  十六世紀的澳門,是中華文明與歐洲文明相遇的「第一現場」。葡萄牙商船帶走的不僅是絲綢與瓷器,更是一整套與基督教文明迥異的東方智慧體系。利瑪竇、湯若望等耶穌會士在此學習儒家經典,將《論語》《大學》譯介至歐洲,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東學西漸」。正如湯顯祖在澳門目睹「十字門中擁異貨,蓮花座裏堆奇珍」時所感慨的,這座小城實為「中西並舉、古今同在」的文明實驗室。

  彼時的歐洲,正深陷宗教戰爭與專制王權的泥淖。耶穌會士筆下「以道德治國」的中國形象,恰似一道理性之光,刺破了中世紀的蒙昧。柏應理主編的《中國哲學家孔子》在巴黎出版後,令西哲讚嘆:「孔子不談奇跡與啟示,只講倫理與秩序,這正是人類需要的哲學!」這種對世俗理性的推崇,直接衝擊了歐洲「君權神授」的合法性根基,為啟蒙思想家提供了批判封建制度的利器。  

  儒家思想與啟蒙理性的共振

  儒家思想對啟蒙理性的影響是深刻的,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自然神論與道德實踐的融合。萊布尼茨在《中國自然神學論》中指出,儒家「敬天法祖」的本質是一種基於自然法則的理性信仰,與基督教人格化的上帝截然不同。他將「理」與「單子論」相類比,認為二者都試圖以理性解釋宇宙秩序。這種解讀雖帶有誤讀成分,卻讓歐洲知識界意識到:道德體系無需依賴神權,亦可建立在人性與倫理之上。伏爾泰更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稱為「人類道德的黃金法則」,以此抨擊教會的排他性。

  其次,是文官制度與政治理想的投射。中國的科舉制與官僚體系,成為啟蒙思想家批判歐洲世襲特權的「理想鏡像」。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分析中國法律「褒獎善行」的治理邏輯,魁奈則從「重農主義」中提煉出「自然秩序」理論,主張效仿中國以農業為立國之本。伏爾泰甚至建議路易十五仿效康熙舉行「藉田禮」,以此重塑君主與民生的聯繫。這些思想實驗雖帶有浪漫化色彩,卻為歐洲現代國家制度建設提供了重要參照。

  其三,歷史觀與宗教寬容的啟蒙。衛匡國《中國上古史》記載的夏商周紀年,早於《聖經》大洪水年代,直接動搖了基督教的歷史敘事。伏爾泰在《風俗論》中疾呼,東方民族的歷史比我們悠久得多,憑什麼以歐洲為中心?而中國儒釋道三教並存的宗教生態,更被啟蒙學者視為「無迷信的理性典範」,成為反對宗教迫害的論據。

  跨文化對話的現代啟示

  今日歐洲,民粹主義興起、價值共識撕裂,與十八世紀啟蒙前夕的困境何其相似!特朗普式的「亂拳」衝擊着多邊秩序,英國脫歐暴露了聯盟的內在裂隙。在此背景下,重溫中華文化對啟蒙運動的影響,絕非懷舊式的自我標榜,而是為破解當下困局提供歷史智慧。

  首先,理性與包容需要再平衡。啟蒙運動過分強調個體理性,卻忽視了文化多元性的價值。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的智慧,恰可彌補這一缺陷。正如澳門四百年來「不同宗教、不同信仰共存共榮,渾然天成」的實踐所示,真正的理性不應是排他的教條,而應如儒家「中庸」之道,在差異中尋求動態平衡。

  第二,道德治理與制度創新要相結合。當前歐洲福利制度疲態盡顯,社會治理陷入「技術理性至上」的陷阱。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倫理體系,則強調制度設計需與道德培育同步。魁奈曾驚嘆中國「以自然秩序維持千年穩定」,這種將天道與人倫相貫通的治理哲學,或可為現代國家提供超越選舉政治的長期主義視角。

  第三,全球史觀下,更需要文明自覺。十九世紀以前,「天朝中心論」妨礙了中外文化交流;十九世紀以來,「西方中心論」遮蔽了文明互鑒的真實歷史,啟蒙運動實為「東西方共同書寫的思想革命」。今日歐洲若欲重振啟蒙精神,當可以澳門為鏡──這個「藏於深閨的文明實驗室」證明:真正的進步絕非文明衝突,而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共生。

  在全球化受到嚴峻挑戰、世界秩序和人類價值重構的大時代,我們如何走向新啟蒙的道路?

  站在二○二五年的時空坐標上,我們應該比伏爾泰時代更清晰地看到:文明對話從來不是單向的輸血,也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雙向的啟迪和相互的成就。歐洲需要的不再是十八世紀對中國的浪漫想像,而是深入理解中華文化「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的思維特質。中國需要的也不是對西方制度的盲目推崇,而是深刻認識西方文化的工具理性。澳門作為「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地,其「中西敘事相結合」的話語體系,恰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方法論啟示──既要有伏爾泰式的批判鋒芒,也需有利瑪竇式的對話耐心,更需要不同而和的智慧。

  歷史的弔詭之處在於,葡萄牙人進入澳門之時,中國明朝開始對西方有所了解。當歐洲人通過澳門發現中國時,他們也在重新發現自己。今天,當世界再次站在十字路口,我們或許該重讀吳歷在大三巴寫下的詩句:「不住田園不樹桑,珴珂衣錦下雲檣」──文明的真諦,從來不在固守藩籬,而在揚帆破浪、互鑒共生。這也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協力構建人類共同價值的深遠意義所在。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