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菜宴就在村裏祠堂的空地舉行,每桌上一個盆菜,將所有菜式分門別類疊放在木盆內,八至十個人圍着吃,大規模的圍村盆菜宴會筵開百席以上。傳統盆菜把索味的蔬菜腐竹等食材放在底層,味濃的肉類放在上層,讓肉汁慢慢地滲到底層至完全入味。據說最早期的盆菜是分五層,現在的盆菜通常由九層或十層食物組成,寓意「長長久久」、「十全十美」。盆菜是有時令之分,冬天以蘿蔔作底層,夏天便會以筍蝦代替蘿蔔;夏天在最上層放的是炸門鱔,但在秋冬則以金蠔代替。
新界有些圍村的盆菜規矩不同,富裕人家的主人席會再加上四缽豐富的時令食物,稱為「兩笏四缽」或稱為「兩杉四缽」,兩笏即傳統豬肉盆菜;四缽有圍頭五味雞、鮑汁螺片扒時蔬、臘腸鯪魚卷、北菇蝦丸等。又或跟隨時令,夏天吃:白切雞、福果腐竹豬肚湯、雞油炆冬菇、豉油王煎大蝦等。冬天吃:豬脷炆蠔豉、南乳煎米鴨、煎釀鯪魚、肉丸或魚丸生菜等。
從前圍村煮盆菜是村內的重要活動,煮食工作全由村民一手包辦,直到一九八○至一九九○年代,開始有筵席公司兼營盆菜生意。傳統盛載盆菜的器皿是木盆,因不易清洗時易殘留化學洗潔精於木縫中,容易引起食物中毒,九十年代後的盆菜以不鏽鋼盆取代,另配上火鍋卡式爐,令食物保持溫度。吃盆菜,會用一雙長十八吋左右的公筷來夾菜,這樣既符合衞生,亦方便夾取底層的食物,同時用長公筷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不用擔心把長公筷當是自己的筷子來吃。
圍村炆豬肉是盆菜中的精髓,可配以客家鹹菜或筍蝦(醃漬筍條),以前盆菜是給下人和工人吃的,由於體力勞動大,需要多吃肉類,每盆會放四斤半豬肉,加豆醬、南乳、蒜頭、乾葱頭、大頭菜、麻醬、蔗糖、玫瑰露等炆煮而成;圍頭五味雞是圍村招待客人的菜式,五味是五種香料:花椒、八角、桔皮、桂皮、草果,以頭抽和蔗糖煮成滷水把雞煮熟,類似粵菜的豉油雞;門鱔也是圍村客家菜中重要的一席,新鮮門鱔做鹹菜炆門鱔,門鱔乾要先浸水,用上湯炆至腍;浮皮即沙爆豬皮,浸水發起後,放在盆菜中入味。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有七百多年歷史的屏山鄧氏宗祠舉行了一場回歸前夕盆菜宴,有數百位文化人出席,推動了到新界吃盆菜的風氣。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祖國,香港旅遊協會在添馬艦舉行「千人盆菜宴」,由新光酒樓胡珠先生負責統籌。
在二○○三年、二○○四年、二○○六年,香港旅遊協會為推廣本地漁農產品,在舊啟德機場和添馬艦主辦了三屆「萬人盆菜宴」,被列入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二○○六年在添馬艦廣場筵開一千一百席,共有一萬四千多人參加,刷新了世界紀錄。這次的盆菜宴與以往不同,大會首次加入龍躉作材料。二○○九年萬人盆菜宴在元朗大球場舉行,參加人數有一萬四千四百五十九人,再一次刷新了健力士世界紀錄。
二○○○年開始,氣氛熱鬧價錢大眾化的盆菜文化在香港廣為普及,外賣盆菜成為冬至和團年在家團聚的一個簡單快捷的選擇,香港市區和新界的酒樓、連鎖快餐店在節日都紛紛推出盆菜應節,更漸漸擴至學校、教堂、團體、私人或政府機構,到會圍數亦由十多圍、幾十圍以至上百圍。隨着潮流的變更,新式盆菜的食材轉向奢華,材料加入了鮑魚、花膠魚肚、大蝦、瑤柱、鵝掌、北菇等,圍村盆菜成為香港的特色美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