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的琉璃彩龍脊獸。\作者供圖
在荷李活道的文武廟是港人很熟悉的一處文化古蹟。多年前,我住在半山的必列者士街,走幾步下來就是文武廟,不知經過多少回。前幾天才忽然想到,為何不去看看文武廟屋檐的瓦當?仔細一瞧,文武廟的綠色琉璃瓦上的瓦紋是傳統的蓮花紋。屋頂最高處是一條龍,頭頂着龍珠,以表明此廟的權威與地位高尚。瓦當的美,果然有其獨有的魅力。
瓦,是覆蓋於屋頂上普通的建築材料。而「當」這個字,則代表着它身為建築保護者的地位。《辭海》裏說:「當,底也。瓦覆檐際者,正當眾瓦之底,又節比於檐端,瓦瓦相盾,故有當名」。在香港,覆有瓦當的建築已很鮮見。位於港島司徒拔道的景賢里,算是香港僅存的有近百年歷史的嶺南大宅。建於民國時期的景賢里,原名「禧廬」,景賢里主樓及兩翼的屋頂為傳統的歇山式琉璃瓦屋頂,飾有中國古建築特有的屋面裝飾物,包括閣樓屋脊中央的一顆寶珠裝飾,以及傳統風格的脊獸瓦當。沿屋頂邊緣的屋檐則鑲嵌斗拱、額枋、雀替等中國傳統建築裝飾。景賢里的瓦當多是選用「雲紋瓦當」,這種紋樣出自秦代。秦代的瓦當呈現出一種清新寫實的風格,圖案多飾水渦紋,紋路則多取材於樹木、樹葉、動物等圖案。
景賢里這幢歷史大宅既具有豐富而細膩的中式建築風格,又在設計、結構、用料上糅合西方建築特點,可視為具備中國文藝復興風格的優秀建築,也成為中外影視界的最愛。曾有多部影視作品曾在景賢里大宅取景拍攝,包括威廉.霍爾登主演的荷里活電影《生死戀》、克拉克.蓋博主演的電影《江湖客》、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龍爭虎鬥》,以及香港無綫電視台製作的電視劇《京華春夢》等。政府之後更將此屋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出資收購該屋,整修後作為旅遊景點對公眾開放。
秦磚漢瓦,是古代建築文明的典型代表,折射出中國古代社會的輝煌。瓦當最早見於西周,盛於戰國的秦漢,後一直為傳統建築所用,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如秦瓦當、燕瓦當、齊瓦當等。到了漢代,瓦當在工藝上則達到頂峰,「四神瓦當」盛極一時。中國考古博物館收藏了一套漢代的「四神瓦當」。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組成的「四神瓦當」,成為瓦當紋樣的壓軸絕唱。「四神瓦當」在漢代極為流行,人們祈望以此鎮宅驅邪。
在參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時,我見到展出的一塊琉璃彩龍脊獸,應當是故宮牆頭頂上的壓頂脊獸。而在故宮裏最具代表性的瓦當建築當數太和殿。太和殿是紫禁城內規橫最大、品級最高的建築。其上的太和瓦當是琉璃構件中的最大規格。因此,這種龍紋瓦當也是古代尺寸最大的筒瓦當。從起源追溯,龍紋瓦當卻是以明代「芝麻紋」瓦當為藍本,按照《營造法式》規範製作的。我數過太和殿頂的脊獸,它是故宮內殿頂上飛檐脊獸最多的十個。太和殿的瓦當經歷了數百年歷代王朝的興衰,見證了時代變遷,沉浸了歷史與藝術的精粹。
瓦當之美,如同一首靜謐的古曲,讓人回味無窮。無論滄桑如何變化,古建築上的瓦當依然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默默地守護在屋頂上,靜靜地紀錄着歷史的痕跡。